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裁员、关店、融不到钱,2020零售行业何去何从?

  老话说“年关难过”,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最容易在这个时候倒下。2019年很快就要过去了,零售、电商圈却接连传来裁员、关店、融资失败的坏消息。

  涉及的企业涵盖社交电商、生鲜电商、便利店等多个领域,都是最近几年的热点,在资本市场热钱追捧下烧钱无数、开店无数、补贴无数,一批批的开起来,又一批批的倒下去。

裁员、关店、融不到钱,2020零售行业何去何从?

  陶集|高仿拼多多死在烧钱路上

  12月9日,社交电商淘集集通过官方微博宣告,公司并购重组失败,将寻求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身后留下16亿元债务。

  淘集集于2018年8月上线,被称为“高仿拼多多”,核心打法和拼多多如出一辙,概而言之就是烧钱、补贴、拉新,曾经号称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获得1.36亿名用户,增长势头似乎毫不亚于拼多多。

  然而结果是拼多多于去年7月成功上市,创造了资本市场的一个“神话”,陶集集却倒在模仿拼多多的路上。

裁员、关店、融不到钱,2020零售行业何去何从?

  因此有人替拼多多捏了一把汗,开始反思它的烧钱扩张模式。要知道,单单今年前三个季度,拼多多就巨损52亿,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过100亿,“窟窿”可比陶集集大多了。幸运的是它提前上市了,否则它能继续亏损多久呢?

  吉及鲜|生鲜电商明星爆雷

  “过去三个月我们见了100多位投资人,但是到目前,我们还是没有完成这轮融资。”12月6日,生鲜电商吉及鲜CEO台璐阳在公司内部讲话时这样说。

  由于融资失败,规模盈利不达预期,吉及鲜宣布大规模裁员、关仓,留下的员工工资减半,离开的员工工资发到12月20日。

  吉及鲜是立足武汉的一家前置仓生鲜电商公司,2018年10月注册成立,几个月时间便获得三轮共1400万美元以上融资。Pre-A时其估值是2.4亿元。

  吉及鲜官网战略规划显示:将在2019年底开设门店100家,未来三年开设门店500家,未来5年开设门店1000家,然而它最终倒在了第一年。

  台璐阳认为吉及鲜失败就是因为“没能在我们最顺利的时候把融资节奏带好,而是选择盲目扩张”。很多倒下的零售商都这么说。

裁员、关店、融不到钱,2020零售行业何去何从?

  差不多与吉及鲜暴雷同时,在华东市场颇具影响力的生鲜电商呆萝卜被曝资金链断裂,欠款达2.9亿元,成了“岌岌可危的将亡之人”。万幸的是十几天后,呆萝卜宣告“起死回生”,但战线大规模收缩,只保留在其创始地安徽合肥的业务。

  总结教训,呆萝卜创始团队表同样认为,“在资本的刺激之下,呆萝卜一路高歌猛进,以致忘记了来时的路,迷失了曾经的自己”。

  7-11|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关店

  线上电商新秀日子不好过,线下老牌便利店也遇到麻烦。

  10月11日,7-11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 Co宣布计划进行大规模调整,至2022年裁员4000人,关闭1000家7-11便利店。随后北京、广州等中国多个城市曝出7-11关店消息。

  记得10年前,早餐能在7-11买一杯关东煮(7-11叫好炖)拿去上班是一件颇有面子的事,类似现在的白领青年端一杯星巴克。

  很快,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来自本土市场的竞争。7-11热卖之后,关东煮随后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连员工食堂、五六线县镇都在卖,成了一个平民化的稀松平常的小食。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市场效应,却很恰当反映了7-11在中国面临的挑战。7-11火了之后,无数个类7-11形式的便利店涌现,包括早期的天福、美宜佳、快客,到近年被炒得大热的无人售货便利店如便利蜂等。

裁员、关店、融不到钱,2020零售行业何去何从?

  这些店面有着比7-11更低的成本,更多的门店和更接近中国本土的商品,对7-11构成直接竞争。

  与此同时,全时卖身、邻家倒闭、131便利店倒闭、便利蜂裁员撤店等接连发生。

  分析|零售行业未来何去何从

  仔细看这些倒下去的公司,表面上似乎和“资本寒冬”有关系,实际上,反观企业自身,他们都存在疯狂烧钱、野蛮生长的发展模式问题,就算不赶上“资本寒冬”也未必能走得长远。

  高度竞争的互联网产业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仅靠烧钱已越来越难以立命。“在今后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中,流量依然重要,但决定新生互联网企业命运的,并非仅有新用户数,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解决用户的真痛点。”

  比如说随着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人们在价格之外有了更多诉求,购物场景是否便捷,物流配送是否及时,配套服务是否到位,都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用户体验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这样的消费趋势,零售、电商巨头们也在尝试改变,以便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在谈及今年双11战绩时就明确表示,他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技术的提升,一个是消费体验的升级。

  苏宁易购则提出打造“1小时场景生活圈”的目标,希望基于其购物广场、百货、超市、母婴、体育、金融乃至苏宁影城等各种消费业态,进行全场景布局,能够在1小时内解决消费者的多元化场景痛点,让消费者省时、省力、省钱、省心。

  两家实践路径虽然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想在提升用户体验上做足文章,属于立足长远而非眼前的谋划。

  简而言之盲目烧钱并不符合商业规律你的打法可以千变万化但零售终归要立足于商品经营和用户服务的本质

  在这一轮关店、裁员风潮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出事的大多是单一业态的创业公司,也就是所谓垂直电商,已经建立起完备生态的行业巨头还是比较“稳”。

  比如暴雷最集中的生鲜电商领域,虽然每一家公司触礁都会在业内引发很大关注,实际上它们的体量和影响力都有限,整体来看,生鲜电商依然处于“散乱小”的状态,渗透率也非常低,行业变革还需要头部企业持续发力。

  2019年以来,阿里、腾讯、苏宁等巨头或高调入场,或继续加码,生鲜电商行业洗牌或将加速进行。

  阿里方面,盒马团队孵化了盒马菜市。不同于盒马鲜生主要选址城市核心商圈、CBD,盒马菜市走的是社区商业路线,辐射门店周边三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生活居住区,做好社区生意。盒马菜市比标准店更小、更灵活,且专注于消费者一日三餐的食材,更加亲民。

  腾讯则通过扶持每日优鲜来强化在生鲜市场布局。今年6月,双方宣布启动“智鲜千亿计划”,目标是在2021年将每日优鲜做成一家千亿规模的生鲜零售平台。

  苏宁此前在生鲜领域的主力是苏鲜生精品超市。今年下半年,苏宁又以苏宁小店为依托,在原有生鲜品类的基础上大幅扩容,推出“苏宁菜场”。据了解,目前苏宁菜场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重点城市布局350多家。

  论资金实力,论长远规划,论多业态融合等现实条件,这些行业巨头都拥有创业型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展望未来,零售行业必将越来越双线融合的规模化、多业态互补的场景零售发展,单一业态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未来战场或许只剩下阿里、腾讯、苏宁巨头间的博弈

  俗话说“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零售行业总体来说门槛不高,所以觊觎者众,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烧了很多钱,激起一堆泡沫。如今,已经到了淘汰赛阶段,还有谁会不幸“溺水”呢?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