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在不断深化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科技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司法信息化建设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路径不断演进。司法机关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否有其必然性?转型的切入点与侧重点是什么?何种技术能力备受关注?其之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又是什么?对此一系列问题,国双副总裁、资深司法领域专家石鹏先生进行了深入解读。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石鹏先生现任国双副总裁,分管知识与数据智能中台。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具有多年律师执业及律所管理经验。

业务需求与数据技术双驱动

促使司法机关走在数智化转型的潮头浪尖

  如今我们置身于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各种数字智能应用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各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已至。政府数字化转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精神的重要部署, 实现政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石鹏认为,“中央垂直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潮头浪尖,公检法更是率先做出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服务人民群众、提升办案质效、辅助决策管理的根本诉求,以及数据量大、价值密度高的特点,决定了司法机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然性和领先性。

  具体来说,身处数字化时代洪流,由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引发的数字化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司法机关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挥司法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作用,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

  再者,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司法机关亟需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实现高效协同,提升工作质效,规范司法行为,赋能决策管理。今年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8498件,审结34481件,同比分别上升10.7%和8.2%;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3156.7万件,审执结2902.2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2.7%和15.3%。2016年法官员额制改革以来法官人均办案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2019年人均办案量已达228件。面对公检法司普遍面临的“案多人少”压力,亟需利用数据智能应用提升司法质效,帮助法官、检察官和公安民警从程序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中脱身,专注于对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判断。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图:2015-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审结案件数量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图: 2010-2019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审执结案件数量

  同时,法律行业具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天然优势,其标准知识体系、海量数据积累与规范的业务逻辑孕育了高价值密度的数据基础,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供了更易于开垦的沃土,催生了“Legal-AI”生态。

  因此,司法实际业务需求与数据智能技术双驱动,使司法机关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走在了时代前列,更好地促进司法为民,更好地服务法治建设。

随着电子卷宗深度应用与条线技术展开

司法“数智化”建设成效初现

  司法信息化建设之初,各地陆续建立各自的信息化系统,这一阶段建设目的是服务基础的业务流程,完成从无到有的基础建设。但由于信息不流通,形成了“信息孤岛”。“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作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信息化发展新征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司法信息化建设也随之不断升级,数据互联互通、司法大数据、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等逐渐进入越来越多法律工作者的视野。

  司法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司法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智慧司法”建设则是司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法院、检察院、公安等司法机关普遍存在的“案多人少”核心诉求,以最经济的司法成本实现审判质效的最大化;如何促进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发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的最大效用,是当前司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切入点与立足点。

  “我们将‘案多人少’作为一级需求,向下可以拆解出许多更加具体的二级需求,如解决网上办案、远程庭审、同案同判、知识供给、文书撰写、跨部门的数据协同等方面问题,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痛点。随着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各业务条线上层智能应用服务逐渐展开,司法体系在这些方面也做出了大量专项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在提升案件质效的同时,也惠及了人民群众。”石鹏说道。

  例如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在2018年1月上线运行了掌上智慧法院,这是北京法院的首个尝试。其中,由国双研发的“微诉平台”,综合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微信多路实时视频通话、人脸语音识别等多项技术,实现了类案智推、网上调解、在线立案、微信庭审、举证质证、电子送达、卷宗借阅等在线诉讼服务和远程审判全流程办案,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在移动端随时随地、一键启动“全天候”诉讼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了跨区域诉讼成本,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2018年12月,北京市四中院通过“微诉”平台完成一场远程跨国庭审,当庭裁定承认一外国法院离婚判决。尤其在疫情防控时期,助力实现远程庭审与在线调解,在提升审判质效的同时减轻诉累,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图:北京市四中院“微诉”平台

知识数据智能+算力算法架构

协同作业打造司法“智慧大脑”

  随着近年来我国司法政务领域在信息数据化、文书制作自动化、辅助裁判智能化等方面的探索逐渐向纵深推进,对AI技术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预期。这背后支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呢?

  “政务体系的核心数据是文本。在司法应用场景,甚至扩展到泛政务场景中,利用知识和逻辑对文本进行精细化处理,寻求智能化应用效果,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技术能力,我们称之为‘知识与数据智能’。‘知识与数据智能’的能力框架中包括了知识图谱、事理图谱、文本解析、语义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石鹏介绍。

  同时他提出,另一侧的核心技术是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包括了算力算法、数据传输、多源异构的数据处理、数据的灵活调用等与以5G为代表的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结合的能力通过数据+知识+算力+算法+架构,将助力实现产业人工智能和治理现代化的愿景。

  承载这些核心能力的,正是国双的知识与数据智能中台(如下图),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通过搭建数据仓库、运用数据集成工具和开发工具进行数据挖掘、汇聚计算、标签构建和场景建模,形成强大的中台能力和服务体系,打造ToG、ToB和ToC的各项业务应用,最终为政企客户提供以知识智能为核心的PaaS或SaaS服务。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图:国双法律知识智能中台架构

  国双的知识与数据智能能力在中国最大的法律知识和案例大数据平台——“法信”的建设上得到了充分印证。作为人民法院出版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国双在法信1.0平台建设中,提供了专业剖析类案同判服务和自然语言同案智推服务;在法信2.0升级版本中,国双从司法审判角度构建法律专业知识库,并通过数据加工、语义理解、语义匹配等方法搭建智能问答体系,研发目前唯一可对全类型法律资源(包含23万问答对在内的全量法律、案例、裁判、图书、期刊等)进行问答式检索的法律问答系统,助力“法信”平台高效、精准、便捷地解决法律人查找需求和海量知识数据供给的匹配问题。“法信”平台极大提高了中文法律知识服务的质效,是中国法律人工智能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成果。目前,“法信”平台已在全国30个省3200家法院部署应用,为90%的法官提供全方位审判知识服务。

国双石鹏:知识智能为核心,赋能产业数字化和治理现代化

图:“法信”平台

持续夯实知识储备与能力积累

从建设参与者到致力推动整个行业进步

  司法作为一个权威、垂直且专业度极高的领域,其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转型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能力需要在实践场景中不断验证,并随着行业发展持续地、螺旋式地自我夯实与迭代提升。

  “要想成为行业的建设推动者,就一定要成为这个行业的技术领先者和项目实施者,积极、持续地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把握行业需求,走在正确的建设路线上。”石鹏认为。

  作为国内司法人工智能赛道的领先者,国双一直深耕司法垂直领域,为众多法院、检察院、公安等客户提供一体化“智慧司法”解决方案,并落地一系列行业核心智能应用,这是长期深耕、持续投入、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双为推动整个司法行业的发展献策献力,同时也夯实了自身在司法大数据上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积累。

  “国双站在司法AI领域的最前沿,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是有规律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往复的过程,需要深入垂直行业场景、需要专家人员和研发投入等方方面面的孵化,以及利用场景来驱动市场、影响规划,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进化。”石鹏说。

  在推动语言理解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上,国双在首届“中国法研杯”司法人工智能挑战赛中斩获冠军,以刑事案件定罪量刑为背景,在罪名预测、法律条款推荐、刑期预测三项任务中,与微软、阿里巴巴、讯飞、华宇等600余支专业队伍同场竞技,获得总分第一名;在第二届“法研杯”中,国双受邀担当评委,承办“要素识别”赛道,并公开了投入巨大成本与心血所打造的中国最大的人工标注法律数据集,与业界共同推动司法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国双积极参与行业流计算标准、行业数据管理平台标准、知识图谱标准制定编制,与行业同仁共同研究,致力于推动整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行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在技术能力积累提升上,截止去年底,国双已有 8款产品通过了中国信通院共10项大数据产品能力评测,是行业内通过基础能力评测最多的领先厂商梯队,其中数据挖掘平台基础能力、数据管理平台基础能力、SQL性能评测、知识图谱工具等通过功能项总量均位列第一,技术能力和专业优势得到了行业权威资质认证。

  如今,国双知识与数据智能能力不仅立足于司法领域,并已在金融、税务、审计、企业法务等多领域获得了成功印证与客户认可。“起于司法,辐射于更加广阔的政务行业市场,依靠的就是国双知识智能的核心力量。”石鹏总结道。

审视往昔,把握时势

“智慧司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谈到何为现阶段司法机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点,石鹏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回头审视与总结在上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过程中的利弊得失:“我们需要思考‘十三五’规划以来,在法院、检察院原有的信息化建设架构基础上新增了哪些系统,哪些需要进行优化整合,业务体系与IT体系如何以一个统一的视角来看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问题。如同企业需要螺旋式发展,司法的转型之路也需要螺旋式前进,打一个地基,夯一个地基,在不断的积累中再攀高峰。在‘新基建’政策的背景下,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中,重新审视司法信息化建设架构,进一步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充分融合,才能够让政务数据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好的应用,加速司法行业智慧时代的到来。”

  今年两会的“两高”报告中提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提升检务科学管理水平,升级智慧检务建设”。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司法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是行业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司法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与推动者,在业务维度上,国双正携手客户伙伴,努力从公检法智慧化到泛法律行业智慧化,从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供普适性的法律服务到推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上实现赋能;在技术维度上,依靠国双的知识数据智能核心优势与先进的算力算法、技术架构相结合,为各行业领域持续提供智慧输出,助力实现产业人工智能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石鹏总结道。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