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厂商使用红外镜头来拍摄特殊风格的照片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了。在一加 8 Pro“秋意”滤镜之前,索尼在2002年就因当年推出的相机 F707 的夜视摄影功能被卷进了透视风波。那么,到底为什么这些红外线摄影能够拍摄到所谓的透视照片呢?还有,普通人有必要为此担心日常的隐私曝光吗?
人类的局限 – 可见光与红外线
我们日常生活里说的光,一般是指严谨意义上的可见光(Visible light),这个范围就是人眼在整个电磁波谱中能够接收到的部分,约为380nm ~760nm。然而在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可见光范围以外,还有着诸如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等光线。他们与我们能看见的光线一样,都是真实存 在的。
所以从整个光谱来看,人类所看见的光其实源自于我们的生理局限。那么这些“透视门”背后的元凶——红外线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是否真的能够穿透物体,达到透视?
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指的是波长范围从760nm到1000nm之间的电磁波。它具有热效应,只要高过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便可以产生红外线,所以我们只要利用一个红外传感器,就可以接收到周围物体散发出的红外线,并将其转化成可见光图像。这样捕捉光线的方式最终被我们做成了产品——红外夜视仪。
因为夜视仪利用的是红外热效应的原理,对于可见光的要求不高,所以即使在漆黑的夜里我们也可以捕捉到很多肉眼完全看不清的图像。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利用红外热效应制作体温计、监控设备等。
那么除了热效应以外,红外线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那就不得不提提它的透视效果了。红外线相比于可见光属于波长较长的光线,而波长越长,光线的穿透性就会越差。所以逻辑上来说红外线应该不具备透视性啊?
但是,当光在进行传播中,遇到一定的障碍物后,它具有离开直线路径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光的衍射(diffraction)。
而在这个过程中,若障碍物的尺寸小于直射光的波长时,就更容易产生衍射现象。所以相比于可见光,波长更长的红外线更容易“穿”过一些障碍物。而这种“透视”效果也被广泛运用在了军事、公安、考古、医学等领域。
一加8 Pro的红外摄影 – 不该上架的玩具
在知道了红外线具备一定的“透视”功能后,是不是就坐实了一加8 Pro有问题了呢?这里必须要先指出一点,那就是红外线能够具备一定“穿透”效果不等于手机上的红外摄像能够达到同样的“穿透”效果。
一台相机(或者手机上的影像系统)能够成像的关键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感光元件和镜头。那么为什么我们使用常见的相机并不能拍摄到红外效果的影像呢?其实,为了使得相机拍摄的影像接近人眼所见,相机制造厂商会在感光元件(CCD / CMOS)之前加装一块红外截止滤镜(IR Cut Filter),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去阻挡红外线进入感光元件。
图片来自于昊摄影
所以,当我们需要用相机拍摄红外摄影时,首先需要拆除传感器前的红外截止滤镜;并且还需要安装一个红外滤光镜在镜头前,这样能够使得尽量多的红外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内,并阻挡日常的可见光。
从一加官方给出的相机参数可以看出,一加所谓的透光效果就是选用了一枚500万像素的滤光摄像头来实现的。但如果一加这颗镜头对应的传感器并没有去除红外截止滤镜的话,单单一颗滤光镜是很难达到红外穿透效果的。
并且,在此次透视风波中,各方讨论还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那就是即使使用了红外滤镜,但由于红外光的量本身就少于可见光,所以在进行红外摄影时,我们要使用更长的曝光时间来确保成像质量;或者在被摄物体前摆上一盏亮度度很高的红外线灯。
而这样的两个条件在我们所担心的偷拍场景中都不太可能实现,所以即使是女性穿了一些讨论中所说的化纤类衣物也并不用过于紧张,理论上并不会存在被偷拍隐私的风险。
最后,当我们回看这次一加8 Pro的透射门时,发现全网除了几个被穿过的某些特定塑料的盒子(Apple TV 盒子以及几款遥控器)和极薄紧身的T恤以外,并没有更多的案例去证明使用该款手机可以拍摄透视的照片。但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个想法,我们 Phoenix Lab 也使用了一台一加8 Pro来拍摄了身边各种材质的物体。结果是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物体被拍摄达到了透视的效果。
所以,一加8 Pro上的这个“秋意”滤镜其实更像是一件玩具,它并不等同于红外线本身,也不能够达到专业红外摄影的标准。但一加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品厂商应该提前考虑到一些功能上线所带来的潜在道德风险和危害,从而规避它,向消费者更多地展示科技产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