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正领跑全球,并由此诞生了一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大讨论。去年在马云和宗庆后的言论针锋相对之后,反而催生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愿景,我认为两者并非不可调和,它们的结合点就是:工业互联网。
首先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是工业,这是典型的实体经济,也是国之重器。无论是工业4.0还是制造2025,都代表了国家对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期待。
而虚拟经济互联网的概念,实际上超越了今天的消费互联网本身,其容量甚至可能在今天互联网规模的百倍以上,这里的“互联网”本质上是指互联网的技术,我们知道互联网是建立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上的商业模式,而工业互联网的意义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改变传统工业的流程和效率。
简而言之,互联网是工业发展的加速器,工业是互联网技术继续成长壮大的土壤。
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格局的深度与高度
以制造业为例,智能制造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创新,第一阶段的表现形式就是智能制造,而第二阶段则是协同制造,让智能制造实现跨企业,最后的终极目标是云制造,让智能制造在跨企业的基础上做到跨行业。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云平台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工业互联网最终的深度。
在5月17日,2018年中国工业物联网云平台产业白皮书暨十大工业云平台正式发布。阿里云、华为、根云、航天云网、徐工、腾讯云、海尔、浪潮云、智能云科、用友当选中国十大工业云平台,客观地说,这十家公司基本形成了中国工业云平台的头部格局。
《白皮书》将我国工业互联网的演进分为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所谓萌芽期,是以2009年阿里云在制造、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合作为代表的。作为国内公有云的老大,阿里云目前也坐在了工业云平台的头把交椅。阿里云的成功主要是源于先发优势,以及飞天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经为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云服务。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这个维度上,阿里云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展期则是从2010年到2014年这个周期,代表型的企业有浪潮云、腾讯云和华为云。我们知道,2010年浪潮提出云计算战略1.0开始,由传统的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这个时间点与2009年的工业互联网萌芽期相差无几,说明了浪潮也是我国工业互联网最早的奠基者之一。
而从公有云的体量上看腾讯云目前排名第二,与阿里云类似,依靠自身产品的磨练,让腾讯云在许多行业落地的云服务上游刃有余。而华为云其实成立于2017年,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期,华为云主要是通过云基础设施切入到企业上云的转型当中,华为云的优势在于大量的行业客户基础,以及对云数据中心全面解决方案提供的能力。
快速发展期指的是从2015年至今,这个阶段恰是中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开始,以浪潮云和用友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航天云网为代表的央企背景,以海尔、根云、智能云科和徐工为代表的制造业,都从各自的转型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出发,建设了工业云平台。
比如航天云网,背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强大的央企背景和多年在中国航天制造业的技术底蕴,航天科工在数字化工业体系建设方面,制定了首个获得科工局批复的“数字化工业体系核心能力建设规划”,成为首创体系化的数字化工业能力建设的集团型主体。同时,航天云网也是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者。
再比如海尔,海尔曾推出全球首个智能制造云平台COSMO。借助COSMO平台,海尔互联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对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进行颠覆。在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进程中,COSMOPlat将以国家级平台身份带动中国制造业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制高点。
总体来说,这十大工业云平台,既有互联网的代表型企业,也有了顶级科技公司的代表,和制造业转型的几大龙头企业。基本上涵盖从软件、硬件、服务到行业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所有维度,这一“豪华”的阵容在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期的成就,也将决定我国工业互联网的高度。
中国工业互联网的优势与软肋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市场基本面几乎处在最佳时刻。消费互联网上的领跑,让我国在整体互联网的渗透率上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尽管在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有差距,但我们追赶的脚步依然很快。
那么,回归到工业互联网本身,中国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和软肋分别在哪里。
首先来看优势。如果将工业互联网进行一个简单的拆分,就有两个关键词:工业和互联网。
那么第一中国的工业规模和水平并不低,按照联合国工业统计的标准,中国已经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中国工业的产能规模只有美国可以相比拟。尤其在制造业的角度上,中国有最完整的,各种类型的制造业企业模板,如果再从数据的角度,应该说中国的制造业数据类型是最丰富的,数据量也是最庞大的。
第二从互联网的角度看,我们有BAT这样的世界顶级互联网巨头,从2009年至今,也诞生了前文所述的十大工业云平台,这代表着我们在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与行业结合,与行业实践结合的速度相当快。所以,从工业与互联网两个维度看,中国都有机会走到领跑者的位置上。
其次来看软肋。第一个软肋就是时间,所谓时间就是在关键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只有不到30年,与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相比基础略显薄弱;第二个软肋是软件技术。在工业系统中,最关键的软件系统使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软件、产品数据库软件、控制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这些领域里最为关键的软件技术和能力都掌握在美国、德国或者日本公司手里;第三个软肋,在于芯片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这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者芯片相关的突破,也是在实现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形成的重要产业支柱。
但是要看到,过去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非常大,许多制造业企业自身已经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得比较靠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投身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科技公司,例如浪潮云,在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行业理解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推动者。
浪潮云如何做好产业推动者
实际上,这份《白皮书》所评出的十大云平台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很早就参与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企业。比如2016年2月,由中国信通院牵头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成立时,浪潮就是核心成员之一。
尽管与云原生公司相比,浪潮云的成立并不算早,但浪潮云的优势是从行业中摸爬滚打中历练出来的行业经验。据我了解,这几年浪潮云通过面向制造业、冶金业、化工业等8个行业,构建了设计仿真、生产管理、工艺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8个领域的解决方案之后,浪潮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具备了三大能力
第一,是云服务平台支撑能力。
如前文所述,中国工业互联网的第一个软肋就是在制造业转型上的技术积累不够。但我们可以通过云服务的能力去缩短追赶的速度,决定因素就是工业云平台的整体技术能力。
回头看浪潮云,在云服务领域,浪潮云入围中国公有云发展平台第一阵营;在大数据领域,浪潮天元大数据综合实力排名首位,2017年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申请并受理专利645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83%,位居全国第一。技术研发的效率,决定了浪潮云平台的支撑能力。这也是140多个省市选择浪潮云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企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工业互联网的提出者,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曾说过,“工业互联网的威力在于“1%”。”也就是说,在工业互联网所推动的变革中,即使效率只提升1%,它所带来的效益也是空前巨大的。
那么云服务作为一项通用的技术能力,它对工业制造业的推动显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对具体行业的理解。而这正是浪潮云最重要的一个优势。我们知道,浪潮有30多年服务企业信息化的经验、60万大中小型企业客户。其中38%的央企,26%的中国500强企业都是浪潮客户。此外,浪潮还与山东钢铁、嘉泰数控、上海展湾、研华科技等合作伙伴在工业网关、工业路由器、工控机、工业PaaS、工业APP等方面有深度合作。这些行业经验保证了浪潮云能够帮助企业抓住这个也许只有1%的效率提升。
第三,是先进制造业的模式经验。
正如我所总结的,工业互联网所代表的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换句话说,工业互联网也是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技术的结合。
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融合”。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浪潮本身就是工业互联网的践行者,比如济南的浪潮服务器智能工厂全面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了从柔性化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过程智能化,生产效率提升了30%。浪潮服务器智能制造入围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被Gartner评为全球智能制造典范。
另外,浪潮云还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储粮、山东钢铁、中国重汽、伟星集团、云内动力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中储粮的智慧粮库系统是国内应用规模最大的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这份《白皮书》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头部格局的形成,依托于头部企业的技术与行业优势,打破我国工业互联网的软肋制约,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这条路的方向已经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