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ofo宣布完成7亿美元的E轮融资,刚好比摩拜多一亿美金,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出行和DST跟投。刚宣布完不久,“ofo又双叒叕融资了”迅速蹿上微博热搜榜,到晚上都没下榜,关注度杠杠的。
一、ofo融资的四点解读,最引人关注的是阿里巴巴和弘毅投资的入局。
早先的蚂蚁金服入局,已被认为是阿里站队ofo的信号;此次阿里入局,标志其在共享单车领域正式PK腾讯。
另一领投方弘毅投资的背后是在科技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中国企业家教父”柳传志。弘毅投资通常只在一个赛道选择一个选手,其投资标准和野心是成为“行业的唯一或第一”。马云和柳传志此时进场,赤裸裸地摆明了要推ofo一把,共享单车之战火药味渐浓。
更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滴滴的老股东,也就是更懂大出行领域的投资人,选择了ofo。
ofo这一轮融资之后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创投圈在共享单车面前分出了派系,滴滴的股东内部也在分化。腾讯、富士康、淡马锡、高瓴站队摩拜,而阿里,金沙江、经纬、中信产业、DST、coatue还有王刚等绝大多数的滴滴早期股东都选择了ofo。
这些滴滴的老股东应该说是更懂大出行领域的投资人。相比于普通投资者,他们有更深的行业洞察力,更理解出行的痛点在哪,什么模式更可能成功,所以投准了滴滴。今天,这些深耕大出行领域的资本纷纷站队ofo,相当于从行业侧对ofo的前景给予了肯定。
ofo和摩拜各自融资7亿和6亿美金,加速共享单车的清场。
软银赛富前副总裁的何明科曾言:对于技术门槛不高,而需要资本嗜血,建立起规模优势、构筑护城河的模式而言,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融钱速度,次一级的优势是烧钱效率。
简而言之,共享单车这样的市场结局,最终是由资本决定的。最近悟空单车和3Vbike的相继倒闭,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打车大战。追风口又没钱的“小猪”们前赴后继地走向灭亡,甚至没人记得老三是谁。
逐利的资本只会加注领先者,马太效应也会逐步加剧,没有强大资本支撑的小玩家和两巨头拼烧钱,只会在资金压力和运营问题集中爆发后,加速离场。
共享单车的投放逐渐接近行业天花板,预计战局年内就将见分晓。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官网报道,以往在中国每年8000万辆的自行车产量中,内需仅有2500万辆上下。据ofo融资披露,ofo投放单车总量到年底将达到2000万辆,这也意味着,共享单车的投放量快要触顶了。
另外,以现在650万辆单车的投放量计算,相当于在下半年要新增1350万辆小黄,增量约是存量的2倍之多。假使摩拜以类似的速度扩张,那今年内,这两家的单车投放总量势必超过总需求量。届时,共享单车的战局将尘埃落定。
二、ofo已于5月实现全面反超,资本从何看出其潜力?
多个第三方渠道监测数据显示,ofo在月活跃用户和用户增速上超越了摩拜,成绩亮眼。
美国知名研究公司7Park Data最近发布了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ofo已占65%的市场份额。
而从增速来看,2016年第四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ofo的周活跃用户从最初落后于摩拜到五月实现了全面反超,以386%的速度呈爆发性增长,达到了摩拜增速的2.1倍。
QuestMobile今天公布的数据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摩拜和ofo从2016年6月开始竞争,摩拜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用户规模领先ofo近一年;但ofo在“拉新”上表现突出,很多新用户是通过ofo首次接触共享单车的。
因此,ofo用户规模在五月实现反超,成功登顶。
年轻的团队拥有更好的成长性,迭代速度更快。
ofo的这份漂亮成绩单,可以用其投资人朱啸虎的一条朋友圈来解释:年轻的团队成长迭代的速度更快,时间站在我们这边!在91年的CEO戴威的带领下,整个ofo团队都呈现出蓬勃朝气。对比过去三个月ofo和摩拜的大动作,就可以明显感知到ofo的高成长性。
市场营销手段不断推陈出新,ofo拉新效果显著。
不仅选择鹿晗代言,赞助跑男,圈了一批迷妹粉;最近ofo又和《神偷奶爸》跨界合作,联动知名IP小黄人推出“大眼车”,还配套了“全程搜集集齐小黄人”等一系列运营活动。
ofo的目标受众很明显,就是一批活跃在互联网最前端的年轻人,拥有强传播属性。这些有趣亲近又符合ofo品牌调性的营销活动,对其品牌形象塑造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摩拜则低调得多,这三个月的大动作主要是月卡免费。从6月底到7月初,摩拜单车一共免费送出了3000万张月卡,福利很大,能起到不错的拉新促活效果。
但是,由于ofo同样有力度非常大的优惠活动,因此大多数用户在提到免费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免费”的ofo。
有调查显示,在提到共享单车时,用户对ofo的无提示第一提及率(说到某个产品品类时,某品牌被用户第一反应提及的次数占全部品牌提及总数的比率)是最高的,ofo俨然已经成为共享单车品类的代名词。当下,ofo和摩拜在用户心中是同质产品,品牌往往会成为其选择的关键。
不得不承认,虽然摩拜在智能锁等方面更胜ofo一筹,但在品牌认知上远不如ofo。
用户体验不断升级,团队迭代优化的速度极快。
在产品创新的路上,ofo深谙用户体验是产品核心。从推出免押金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到研发专为女性设计的新车型“公主车”,体验升级和车型推新的速度都非常快。
现在ofo的信用免押金已经拓展到5座城市,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ofo肌肉车、双梁异型车、大眼车等车型也相继诞生。
总结ofo反超摩拜的逆袭关键,其实就在于两个字“速度”。
共享单车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市场界限也很模糊,最后影响死活的,依然是规模。烧钱抢份额的战争,保持速度非常必要,比对手晚了一步,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年内战争就要结束,未来的短短几个月变得格外重要。而时间永远会选择和成长更快、迭代优化速度更快的队伍做朋友。
三、分析与展望
一二线城市逐渐饱和,为抢夺三四线城市份额,渠道下沉将非常重要。
渠道下沉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押金。
次级城市的用户对钱更敏感,即便心里明白押金可退,用户仍然希望钱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留在平台上。
因此,如果有免押金/押金更低的选择,在产品本身无多大区别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倾向ofo。因为更低的押金能降低用户首次使用的门槛,也更符合人性。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产能。
打仗的时间不多了,速度很关键。渠道下沉要速度,就需要靠量,量的背后必然要有产能支撑。ofo是社会化产能,与不同的车厂合作推出各种定制版,成本较低,有助于快速上量,且规模效应会进一步发挥优势。
从四月和富士达共建研发中心到五月与老牌凤凰自行车合作,ofo独占共享单车行业供应链70%的产能。相比只能依靠自建工厂和富士康的摩拜,ofo“只做自行车搬运工”的打法更有前瞻性。ofo在渗透三四线城市时,如果直接找当地代工厂合作,速度和运营效率会快速提升。
第三个关键是单位经济模型。
若二者同时进入一个四线城市,由于使用频次和价格一致,ofo和摩拜在收入上是差不多的,但ofo单辆车的造价不足摩拜的四分之一,即使后期运维成本高,但投资回收期还是要快于摩拜的。
摩拜的单辆车成本高,在初期投放数量和再投放速度上都比不过ofo。随着周期循环,ofo铺开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覆盖密度也会越来越高。
对于前端用户,在同一片区域内ofo的车子数量可能更多,能更方便地解决“有车可骑”的核心痛点。ofo和摩拜拿着差不多的钱,做差不多的事,但ofo的单区域投放性价比更高,自然更有优势。
预计ofo与摩拜短期不会合并,或成快消品市场的双寡头格局。但随着时间推移,天平逐渐在向成长迭代速度更快的ofo倾斜。
一方面,王兴在近期的专访中透露了一个秘密:阿里不会容许滴滴合并的事情再出现了。
今天ofo和摩拜的其实是A、T之争,若A、T无合并之意,ofo和摩拜也就不存在合并可能。当年滴滴快合并后,A、T都成为了滴滴的股东,所以美团曾拜访马云和逍遥子,希望能同时得到腾讯和阿里的支持。
但阿里回应:“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网络效应也没有打车那么强,它更像是快消品,双雄并存是可能的,差别在于谁会成为赛道的主导者。
众所周知,互联网竞争的最终格局往往呈现721的格局,即第一名占市场7成份额,第二名2成,其余玩家瓜分剩余的1成。
但共享单车与打车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区域性的小网络,网络效应会弱不少,可能最终的格局会更倾向于往64或73的方向发展;像宝洁和联合利华那样,呈现出类似快消品的双雄并立的竞争格局,双方在品牌、渠道、产品等各环节各有优劣,长期共存。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