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叫万顺叫车的公司在网上火了一把。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针对网约车行业做了调查,结果惊奇的发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竟然是拿到网约车牌照最多的平台。
于是,南方周末把这家公司调查了个底掉,发现这家牌照最多的网约车公司,居然没啥正经的网约车业务。他们的日常经营活动就是拿牌照、刷单、通过各种名义聚敛加盟商与司机的资金。
而在各地以安全为名义加强牌照审核的大背景下,万顺叫车这家充满金融风险,但绝无交通安全风险的网约车平台,在各地交通主管部门收获了一路绿灯,如此监管确实充满了现实魔幻主义色彩。
一、神秘的拿牌高手
根据南方周末的数据显示,目前网约车牌照数量排名第一的万顺叫车,在各地拿下了144块地牌;排名第二的是一家叫斑马快跑武汉公司,拿下125块牌照;排名第四的平台是呼我出行,拿下了76块牌照。
而全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仅排名第三,总共拿下80块牌照,而像神州、嘀嗒、易到、曹操这些知名的平台,排名在更后面。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最受各地政府青睐的网约车平台,消费者几乎闻所未闻。在持牌的所在地几乎没有任何网约车业务。
从南方周末对万顺的报道看,万顺用的是传统的加盟模式,只要给万顺交上加盟费,本地的牌照加盟人自己去找当地政府部门申请。
另一家拿牌高手斑马快跑采用了几乎相同的加盟模式,而斑马快跑在挑选加盟商时有更严格的标准,会要求“要么有钱,要么有车有关系”。
那么如果一家网约车公司只拿牌照,没有业务,它怎么产生效益呢?
有一家叫做之道出行的公司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家公司表面上也是做网约车业务,在好几个城市拿到牌照运营业务,却都没有任何的实质性运营。
但是这家公司却在金融上玩出了新高度,之道出行以公司目前处于创业期,需要烧钱开拓市场获得流量配合以后的融资为借口,允许车主进行虚假单操作。但是车主加入平台需要一笔5000元的开端费,同时虚假单需要车主自己先行垫付全部费用的55%给虚拟乘客,在15天以后可以得到76%的酬劳。
举例来说,你刷100元的单,给平台55元,平台15天后返还76元,15天利润21元,每单38%的投资回报率。
这种庞氏骗局式的模式当然不能长久,之道出行的目的是短期内聚拢大量司机开端,拿到5000元开端费,拿到司机先行垫付的刷单钱。到了15天后平台跑路,不用说返还的76元,连5000元顺带刷单成本全都没有了。
这种以网约车为基础的金融诈骗的,暴雷后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做网约车,有牌照没业务的企业,未来很难说不是下一个之道出行。
二、牌照悖论
在网约车新政后,发牌照的权力放到各个城市的出租车管理部门。各地交管部门在参考了其他地区相关政策后,相继出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实施细则,包括但不限于驾驶员的户籍,同时还对车辆的牌照、轴距、车价、排量甚至安全气囊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问题出现了,已经在运营并且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网约车公司,因为存量司机和存量车辆比较多,要完全合规就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不合规网约车司机和租赁公司因失业闹事等潜在的社会风险,成本高昂。
只为了拿牌照的地方代理就容易多了,目前没有任何的暂行办法要求网约车平台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意味着,只要在某个地区准备一台合规车辆,招募几个司机,就可以去申请牌照。
于是就出现了牌照数量和服务能力的悖论:很多公司因为规模小,所以很容易达标,顺利晋级获得牌照,但是它根本拿没有能力向用户提供服务
而真正有能力提供服务的公司,因为存量车的原因,拿牌照反而不容易。
这种悖论在万顺叫车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按照此前交通部的统计,万顺叫车在全国 144个城市拥有合法的运营权,但是却只在12个城市开展业务,每月订单总量更是只有可怜的1.4万单,平均下来每个已开展业务的城市每月只有1000多单,折合到每天就只有30多单。而且,这个30单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刷出来的。
有牌照的没业务,有业务的牌照申请不方便。牌照的悖论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意思。
三、需警惕“因噎废食”的伪安全
网约车是服务大众的,发牌照是为了规范服务大众的行为,让人民获得更好的通行服务。将牌照牌发给毫无运营能力的合规企业,甚至让拿到牌照的人割司机的韭菜骗钱,各地的交管部门无疑是走上了歧路。
顺风车的事故发生后,各地更是举起了安全的大旗,要求相关企业加速完成合规。而没有任何业务量的万顺叫车们,显然更符合交管部门的安全要求。
不做任何的事,便永远不会犯错,不运营任何车辆的平台,也永远不会出现任何的安全责任事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万顺叫车们在安全性上确实远远的“领先”滴滴、神州、首汽等一众大平台。
但如此监管是社会的进步吗?因为担心出现风险,就需要严格监管,但是合规就意味着安全么?
从人性的角度讲,犯罪后破案的概率越大,犯罪分子预谋犯罪的概率就越低。网约车的司机乘客身份等信息都在后台被实时记录,在这样的环境中犯罪,破案率几乎100%,这会大大的降低预谋犯罪的概率。而出租车等传统出行方式,司机和乘客身份无法实时记录,导致犯罪后破案难度大增,犯罪动机也相应提升。
从已有的数据来看,监管强度和出行服务的安全性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几个月前最高法发布的数据显示,强监管下的出租车行业犯罪率反而是网约车行业的13倍。
完全的合规并不意味着安全性的提升,像之道出行这种安全又合规的平台,最终只能被证明是靠金融诈骗牟利的骗子。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