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BATH殊途同归,云服务的下一场“进化”究竟在哪?

2006年,贝索斯在EmTech上发表的一篇演讲,正式宣布了亚马逊投资创立云服务业务的计划。十多年后,云服务业务以及成为亚马逊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软件巨头微软也因转型云服务业务重回科技公司市值之巅。

十多年后,在大洋彼岸的东方,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巨头玩家云集,聚焦金融、政府、出行、交通等领域,青云、UCloud、金山云等独立云玩家,分别以各自的优势,不断向垂直领域延展,深掘细分领域的市场价值。

云服务这一领域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江湖。

BATH殊途同归的云服务“进击之路”:产业融合深度决定价值高度

云服务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核心因素推动,一个是技术上,计算机资源虚拟化技术使得人们能够根据需求对计算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另外就是规模经济的成本递减效应,使得计算资源成为一种可以被“售卖”的生意。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云服务商业的萌芽由亚马逊开始,电商的季节性使得亚马逊不得不为额外的算力成本买单,于是,类似“共享算力”的想法也随之诞生。

在国内,阿里云最先反应和跟进,阿里与亚马逊相似的地方也是在于非电商旺季也会有大量空闲的算力,这也为阿里云取得了一些先发优势。根据IDC的产业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的国内公有云市场,阿里云IaaS+PaaS市场份额为 41.9%,领跑行业,腾讯云即随其后。

在国内市场,各家云服务市场份额占比,呈现出延续各家业务优势的特征。

拿阿里云来说,在云服务业务独立发展早期,阿里云的客户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阿里自家生态的企业,盟友就是潜在客户。也就是说,云服务业务算得上是阿里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生态布局的一种衍生品。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云服务业务的商业化开始的比较早。

腾讯云则依托于微盟、有赞等数字化营销服务商,逐步发展起了云服务业务,所以在行业开局上,也并不是完全的从0到1。凭借在游戏、视频、金融、零售、电商、交通等行业中的落地,腾讯云不乏市场基础,但相比阿里,腾讯真正开始发现云服务的价值算是比较晚的。

2018年,腾讯宣布调整组织架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正式成立,随着巨轮转向ToB,云业务也被放到来公司战略的高度,腾讯开始在ToB赛道加码。长期来看,得益于多年的生态实力积累,如果只是对标阿里的话,腾讯云未来下限不会差。

相比阿里和腾讯,百度则属于另一派。

如果说阿里和腾讯做云服务的“业务导向”基因,那么百度云业务的技术驱动因素则更明显一些。从布局AI技术产业,到推出小度AI,再到如今的蓬勃发展的百度智能云,不难看出百度云服务业务技术驱动的典型特征。

百度的智能云,也是百度AI技术在各个场景延伸落地的一个平台,而AI技术能力上的优势,可能也会使得云业务本身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毕竟对于大多数政企客户来说,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购买到一种更便宜、灵活的算力,更需要的是在实际场景中应用AI的能力。

因此对于百度来说,AI能力与云业务本身就是一体两面,也是百度云在各行业落地的竞争优势。长期来看,技术导向下有开源技术生态作为基础,AI能力为各个行业做技术输出,百度可能会给当下的行业格局带来一些变数。

与BAT不同,云服务业务对于华为来说可能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华为云方面,在C端消费业务受阻之后,开拓B端业务的担子也就变得更重了。这一点从此前华为内部的人事变化就能窥得一丝端倪。

去年,任正非在华为企业业务与云业务汇报上的发言时就云业务展开,今年年初,余承东兼任Cloud&AI BG总裁,云业务在华为内部的优先级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去年第二季度,华为云以15.5%份额位居市场第二,较Q1季度的14.1%进一步上升,同比增速高达259.6%,成为增速最快的云服务服务商。

虽然对于BAT以及华为来说,尽管各家做云服务业务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各家都需要在商业化上不断开拓新的增长。而计算业务的增长不仅取决技术上的先进性,也在于商业上落地的广度和深度。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产业融合深度决定云服务业务的价值高度。

百度联合清华大学发布的《产业智能化白皮书》中,独创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衍化的TUMC模型,分别从技术、用户效用、市场以及产业链4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情况。

《白皮书》中提到:“一个新兴的技术或者产业,必须嵌入到已有成熟产业链的价值要素中,才能逐步成长起来。”云服务产业也是如此。换句话来说,要实现云服务业务的成功,必须能够与现有产业真正结合起来,并且能帮助现有产业实现价值要素增值。

这可能意味着头部的云服务玩家们不再单单只是一个行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大数据、云服务、AI能力的“服务者”。在业务生态、技术能力之外,能够真正把云服务、大数据转化为B端企业竞争力的玩家,可能会进一步重塑整个行业格局。

从提供算力资源到提供生产资料产品,云服务的下一场进化?

1999年,出身于Oracle的贝尼奥夫在创办办Salesforce的时候曾经明确提出No Software的口号,这也为后来所有ToB的业务定下了一个基调:“软件即服务”。

Salesforc以及后来者的成功者似乎都证明了一件事,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相比云服务带来都算力资源,他们对于直接购买衍生的服务产品似乎更感兴趣。

Snowflake的上市,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去年9月17日,一家名为Snowflak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上市当日,涨幅就达到130%,市值也一度突破700亿美元。作为为数不多巴菲特持股的科技公司,这家企业一出现在市场上就引来了投资者的关注。

颇为有趣的是,作为一家云服务领域的科技公司,Snowflake本身不直接提供相应的云服务,而是基于亚马逊AWS 和微软Azure等IaaS厂商提供服务,为客户提供成品的数据产品。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云服务的生意做成了消费品。

Snowflake之所以能够把云服务做成消费品的生意,是在于他们洞察到了B端对云计算服务的需求,本质上是对数据价值的需求。

云服务对于企业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提高了多少算力,或者说增加了多少算力弹性,而是在于以一种相对较低的成本,使得企业获得了额外的数据信息,并将之作为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提高生产效率。

物理学家凯萨·伊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中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布加迪威龙是全球最贵的跑车,售价超过250万美元,换算下来,每公斤的价格为1300美元,而白银的价格是1300美元,很显然车子不是全部用白银造的,高昂的价格背后不是造车用的材料,而是车子本身凝聚的生产信息。

云服务行业的增长,也是一样,能不能实现未来的增长,关键在于能否为B端提供云数据信息价值,云计算+AI+大数据的组合下,把数据信息变成一种新的生产资料,从而使得B端企业的生产效率变得更高。

从这个角度来讲,云服务公司的本质,实际上是“数据生产生产资料”服务商。现在的云服务行业是技术之争,生态之争,本质上是在销售资源和能力,实质上是一个过渡期,未来,云服务提供商可能成为一个“生产资料销售公司”,为B端提供的生产资料产品。

这可能意味着在计算资源分配之外,企业的AI能力、技术生态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等等都可能成为争夺云计算市场的重要竞争力。

这一点,从AI公有云市场格局上也能窥得一二。根据最新的IDC的产业研究数据显示,在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方面,去年上半年AI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0.9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 年上半年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其中,百度智能云份额排名第一,随后是阿里云、腾讯云。

实际上,在国内云服务市场竞争中,除了BATH四家之外,也有第三方独立云服务企业玩家,比如专注于游戏行业的UCloud、发力游戏办公以及网络直播的金山云以及主打技术牌,主推混合云一体化架构等技术优势的青云等。

据天眼查App信息显示,今年3月16日,青云正式IPO上市,首轮募资7.64亿元人民币。

出于数据安全等多重因素考虑,很多企业在选择云服务厂商的同时,混合云多云部署的模式成为行业共识,而《RightScale2019云状态调查》报告也显示,海外企业平均会在3-4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组合中运行应用程序,有将近84% 的企业都在采取多云部署策略。

“混合云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有不具名的业内人士对互联网江湖表示:“可以预见的是,BAT以及华为对于未来云计算行业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云业务也会囿于其自身的生态商业边界,因此第三方独立云厂商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空间。

结语:

无论是对于BAT以及华为,还是第三方云服务厂商来说,数字化的浪潮仍在继续,互联网公司、传统ICT企业、独立云企业都在用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改变、重组和进化着自己的基因。这也意味着行业会迎来可以预见的增长。

如今,价格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在这场关于增长的竞争中,各家如何运用自己擅长的能力,率先从提供算力资源迭代到供生产资料产品,或许才是抢占先机的关键。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