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7日电(常红、贾文婷、陶稳)9月7日,由太和智库发起创办的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密云海湾半山温泉酒店隆重举行。部分国家前政要和近200名国内外重量级专家、学者与会。
太和智库理事长彭彬哥、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顾伯平与太和智库高级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前中国现代国关研究院院长崔立如,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史蒂芬·欧伦斯,美中强基金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何立强等论坛主席团成员联合按下启动球,宣布论坛正式开幕。
本届论坛以“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为主题,意在挖掘人类共同价值,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进程中探究未来科技与社会伦理的和谐共生之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升华。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大会主席、太和智库高级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在全球化进程中,文明如何延续,人类如何共处已成为最大挑战。包容的文明会越来越强大,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民心相通等“五通”建议,这将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和谐之路。为此,我们要培养包容和谐的未来公民,这可称之为“丝路公民”。
在开幕式上,其他多位重量级嘉宾也聚焦中外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前沿科技三大热点领域各抒己见,观点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让太和之光熠熠生辉。
中外人文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人文交流是促进不同国家、民族、种族、宗教交流互鉴,化解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
上合组织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上合组织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茶马古道的活历史。在古代就通过对话以及贸易和文化的理解令地区文明繁荣。在当今国际关系体系发生根本变革之际,论坛的举办彰显出“太和”崇高的政治和道德意义。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是对人类共同威胁——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最好回应,将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阿尔巴尼亚前总统Bujar Nishani认为,世界是多样而多变的,相互尊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否则漠视、仇恨、对抗将成为全球风险特别是大规模冲突的根源。只有承认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宗教共存,文明和谐,方能更好地促进人类交流,同时为经济繁荣铺平道路。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前总理Dzhoomart Otorbaev认为,人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而信任则是文化交流、共存的关键。因此,发展“文化丝绸之路”,加强不同地区国家间的情感联系,建立信任和友谊,可以确保伟大的倡议落地生根。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认为,人文交流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类交流贵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既要会讲故事,也要有好故事;既要讲自己的故事,也要听别人的故事;既要有良好的素质也要有坦率的态度;既要广交朋友,也要化敌为友;既要注重交流的内容,也要讲究交流的方式。
可持续发展——凝聚全球共识,创造美好未来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不公平、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对凝聚全球共识,推动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干扰。与会嘉宾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等问题亟待解决。
波黑前总理Zlatko Lagumdzija针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两个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既面临着终极危险,同时又面临能够自救的良好机会?为什么除了争取人、自然和技术的全面和谐之外,人类想要创造美好未来没有其他途径可选?他认为本届太和文明论坛的主题就是试图寻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他呼吁各界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推动人类进步。
捷克前总理Jan Fischer认为,先进科技影响人类社会,但它如何服务于人类文明,促进团结而不是分裂,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破坏平衡?这是个严肃的伦理问题。人类社会需要开放、深刻的讨论,不仅探讨共同价值,还要研究哪些价值可以和怎样彼此分享?如何面对与解决好上述问题,决定着我们能否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各国政府、组织、政治家与各界人士都应竭力推广这些价值理念,并要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认为,彻底改变发展模式和现代文明结构才能根本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这需要能够迅速过渡到无碳社会的概念和技术,也需要通过政治行动建立全球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观,这正是太和文明论坛强调“共同价值”的意义所在。
前沿科技——高科技造福人类 呼吁形成全球伦理共识
科技是万事万物变革的原动力。生命科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会在未来对人类社会伦理构成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如何确保科技发展真正造福人类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克罗地亚前总统Ivo Josipovi?以《高科技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为题致辞,他认为高科技发展已使国际社会发生战略性、根本性变化,比如世界日趋多极化。不过,高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端,对此人类应该有所警觉。
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公安部前副部长陈智敏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如同农业社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资本,其中,数据权属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安全、发展和前途命运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各国要避免因数据资源矛盾引发国际社会的失衡和冲突,应在联合国框架下,由国际社会共同探讨制定科学、合理、平衡、普惠的数据权属理论和国际规则,在国家主权基础上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剖析了前沿科学面临的伦理问题。他结合其团队成功克隆两只猴子的经验介绍了相关克隆技术及其优越性,特别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大脑结构和治疗各类疑难疾病。但是,目前诸多前沿科技,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治疗人类各类疑难疾病、干细胞、人工智能等,仍遭受部分科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反对。为此,他呼吁形成全球伦理共识,妥善处理前沿科技追求与社会需求、人类共同价值与文化、宗教因素之间的关系。
2017年,太和智库发起创办太和文明论坛,以“探寻共同价值,共谋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严谨客观、面向国际、着眼前沿、务求实效”为原则,聚焦人类文明共生共享,发掘研究矛盾问题根源,寻求平抑化解冲突之道,旨在促进国家地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首届太和文明论坛主题为“把握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发展方向”。太和文明论坛对标世界知名论坛,致力于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与民间外交平台。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