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互联网公司扎堆 电影将变“快餐”?

  《喜欢你》《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记忆大师》……本报记者发现,光线传媒、阿里影业、乐视影业甚至小米影业等都参与了“五一”期间上映的影片票房角逐。

  这只是近年互联网进军电影行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中,超过10家以上的知名互联网公司成立影业子公司,其中不仅包括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有爱奇艺、优酷等在线视频公司,还有游戏公司,甚至是在线旅游公司及小米这样的硬件公司,连以互联网售卖坚果起家的“三只松鼠”也在上周加入到影视跨界中,希望在不断扩容的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跨界影业公司一方面是对未来影业市场的看好,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对手中IP的价值进行最大化的挖掘。

  据掌阅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一季度,掌阅书城中深圳地区用户出版书籍下载量前20名之中,有一半为影视IP的原著作品,在下载量前5名当中,前4名都已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这些数据对于IP价值的判断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互联网公司都很年轻,有技术,有数据,但他们缺乏的是对内容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积累。不过I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的质量,这是风险控制最直接的办法,也是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追逐IP的直接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传统电影人告诉记者,“IP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小这些年轻公司和行业老兵在影片判断上的经验差距。”

  当一线互联网公司都在向传统的电影产业进行扩张渗透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自身视频播放平台、游戏、文学等多个环节的融合与对接,再根据自身用户兴趣与相关分布等大数据来对用户进行“画像”,支持IP整体的衍生价值发掘,最后通过自身的视频网站来进行电影的二次消费。

  互联网公司还可以通过在线票务分发,通过流量和补贴,卡住电影产业核心票务业务的订票流量入口,以及通过购票入口培养用户支付习惯、抢占网购电影票市场。

  盈利难题

  多家互联网影视公司

  仍在“烧钱”

  在2015年基于互联网售票平台的“蜜月期”之后,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美好。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累计约455亿元,较2015年441亿元的水平增长了约3.2%,远远低于2016年年初雄心勃勃的市场预计。有业内人士把2014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幅断崖式的下跌,归结于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大刀阔斧之势进入电影产业,高额票补无以为继,普通消费者回归消费理性,对影片的挑剔程度回升。

  作为跨界进入电影行业的代表,阿里影业虽然背靠互联网的大平台,但没有在内容创造上获得成功。阿里影业在2016年的净亏损达到1.39亿美元,该公司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于移动票务网站淘票票的巨额市场花费。百度糯米电影业务直到本季度方实现盈利。

  面对赤字,阿里影业除了烧钱抢占市场之外,也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电影制作,但其首部主投的电影《摆渡人》在去年年底上映后遭遇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惨败。腾讯影业首部主投的影片《少年》因累计票房不足1600万元而惨败。小米影业甚至于2016年解散了宣发部门。

  内容为王

  仅靠票务分发销售

  难获“话语权”

  业内人士发现,如果说线上发行渠道可以被互联网巨头垄断,在内容制作环节,互联网公司其实没有优势可言。

  去年12月,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曾发表的“不再邀请专业编剧”的言论,引发众多知名编剧反对之声。“电影是个手工活,需要工匠精神,专业编剧这类人才不可或缺”。电影产业与市场研究专家、电影发行人刘嘉表示,尽管互联网平台优势明显,但依旧不能改变电影产业的规律——创意和内容为王,不能改变电影行业的产业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公司不得不向产业链上下游寻求新盈利点。阿里影业2年内斥资近百亿元收购电影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占领市场,如今已涵盖了影视投融资、内容制作、线下发行、线上售票平台、线下影院、娱乐电商全产业链环节。如阿里影业CEO张强所言,“阿里影业并非单纯做一个内容制作型的电影公司,而是要去做一个平台化的互联网影视公司”。

  腾讯影业近日也宣布与工夫影业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影业的CEO程武出任工夫影业董事,双方合作的首部作品《一代妖精》将于今年上映。发布会上,程武宣布,除了与行业大咖合作,腾讯影业为了专门、长线地扶持年轻电影人,支持具备独特探索精神的影视项目,正式成立了副线品牌“春藤电影工坊”。这意味着互联网公司转型的影业公司,开始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尝试。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巨头虽然强势布局影业,但在影业大游戏规则下依旧有些水土不服,“因为传统影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机制和稳定的市场格局,作为票务分发销售插入影视产业链是很难赚到钱的。”

  “各家在线票务公司都想通过补贴垄断市场,然后抬高用户端和分发端的售价实现盈利。但在影业市场还是内容为王,分发的话语权很低。”葛甲表示,布局影业上游产业链,如发行、内容等行业,虽然能从中获得较大利益,但风险也较大。即便是行业中如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公司,一年投资10部电影,也仅有1到2部能成功并获得高票房。“未来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但也是各家互联网巨头高投入的时代,想盈利较为困难。”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