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报业宣布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要培养一批“网红记者”。政策一出,褒贬不一。有传统媒体人认为名记是一种专业身份,而“网红记者”是迎合媚俗的流水作业;也有人认为,“网红记者”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浪潮下顺势而为的产物,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
无论“网红记者”如何遭人评判,南方报业的这一惊人之举确实反映了传统媒体在寒冬中的求变之心:媒体融合尚需更多尝试。
无独有偶,不久前钱江晚报社召开了全面融合、全面改革、全面创新动员大会。据了解,改革后的钱江晚报将是一个融合传统媒体与“24小时”新闻客户端、钱报网、边锋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矩阵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实现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机制。
相比于南方报业的“网红记者”,钱江晚报社的全面融合大会稍显平淡。但不可否认,无论形式如何,都是要通过媒体融合加固自己在互联网浪潮下的立身之地。而记者们除了挑战转型网红之外,也还有别的选择。
内容分发能否助媒体融合之路走远?
媒体融合早已不是新概念。2015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传统媒体积极寻求互联网化的突破口,在以“两微一端”为主要手段的同时,个性化内容分发机制也日渐成熟。
但在移动资讯市场领域,新闻客户端已成资讯流量的一大出口,而个性化内容分发平台的异军突起毫无疑问增加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分发渠道。根据QuestMobile9月份APP TOP2000榜单数据,腾讯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分别以2亿、1.45亿和8847万的月活跃用户占据移动资讯市场前三位。
基于个性化推荐和兴趣阅读的资讯客户端通过“精准算法+运营”向用户进行内容推送,让不同兴趣圈层的读者都能接收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传统媒体的入驻无疑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优质的内容出口。然而,个性化内容分发平台严格来说并不具备专业媒体属性,受众多被兴趣吸引,而“兴趣点”是通过技术和运营推算出来的,跟新闻专业主义关系不大。对于专业化、体系化的传统媒体来说,媒体融合之路依然要摸着石头过河。
资讯直播成为媒体融合新阵地
互联网时代总是风云变幻, 2016年成为我国的“直播年”。直播从一个聚集网红的平台,逐渐发展成为聚集快消、电商、大众商品、3C、制造业等品牌及产品的“创新营销平台”。无论对哪个领域来说,直播必然成为一种最基础的媒介形式。而直播的兴起同样为媒体融合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
央视与腾讯新闻合作的航天系列大事件报道便是很好的例证。以长征七号首次发射为例,仅腾讯新闻移动端的VV(访问次数)就突破了313万,而天宫二号的发射则有总计超过1850万腾讯网友收看直播。亮眼的数据告诉我们,资讯直播已成为新老媒体的分水岭。对于媒体平台来说,直播一方面减少了用户培养的时间成本,一方面又使腾讯与央视强强联合、优势叠加,不失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鲜路径。
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也搭上了直播的东风。10月上旬,《新京报》连续四天刊登了一组广告:“新闻直播,看我们!”“新闻视频,看我们!”“新闻现场,看我们!”“关键时刻,看我们!” 这个“我们”是指新京报与腾讯合作推出的视频新闻项目——“我们视频”。站在直播和短视频的风口,“我们视频”坚定地表示“只做新闻,不做其他”。新京报与腾讯的强强联手,也给“我们视频”带来了内容质量与渠道的双重保证。
而资讯直播一方面实现了公众与新闻之间的零时差,另一方面实现了“有直播有真相”。更重要的是,直播平台天然的社交属性让内容更具有互动性,对于平面媒体来说在受众互动和内容表现形式上均是非常好的补充。
而传统记者在直播上也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区别于普通拍客,在捕捉资讯亮点时姿态更为放松,其专业的报道手法也使快速、准确、丰富的新闻专业主义也得以延续。未来,新闻视频业务的竞争将聚焦于内容方面的比拼,如何构建内容生态成为核心,而这就更看重记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除了腾讯、网易、今日头条、搜狐新闻们,搭建自己的资讯直播平台也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必备手段。
与“网红记者”相比,也许,选择与正当风口的平台合作更为靠谱。毕竟,记者节来临之际,走进大众视野,赢得鲜花与掌声的不应该是媚态讨好的网红之流,而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专业记者。
媒体融合之路充满变数,如果不能抓住机遇趁机而上,必将在“互联网+”风云莫测的洪流里被边缘化。但对当下急于变革的传统媒体来说,值得确定的是,抓住风口,选择一个重要的平台做一档优质新闻节目远比打扮一个“网红记者”更有意义。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