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为什么说 共享汽车是自动驾驶的最佳商业场景

  人类历史上,任何行业的崛起都经历三个过程:技术先导,产品跟上,商业闭环,最终形成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没人会怀疑自动驾驶技术对社会的颠覆性。然而,当自动驾驶完成“技术先导”环节后,这项技术的商业路径也出行分叉,其落地场景至少归为私家车,商用车和共享汽车三种。

  而在现阶段,“共享”是自动驾驶的最佳应用场景,似乎已成行业共识(理由后面会细说)。

  在APP上预订,一辆汽车自动驶来,带你到指定地点,你下车,它自动去接下一单——这种想象场景,估计你已倒背如流。

  而“自动驾驶+共享汽车”对社会效能的改善也已是常识:就在此刻,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汽车都处于闲置状态(私家车95%的时间是停放中),Uber和滴滴的崛起,已经让公众看到了共享汽车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上的巨大潜力,而当24小时不停歇的新能源自动驾驶叠加其中,这种潜力无疑会加倍释放。

  进一步拓展思维,“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的单点创新,可以让人们重新思考城市空间。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就曾畅想:“晚上不行驶的车可以停在郊外,城市中心的停车场将被绿地,学校和医院取代。”

  也有美国学者认为,共享自动驾驶汽车会像二战后兴建的高速公路一样加速城市化扩张,“州际高速公路产生前,人们都以30mph的时速旅行,那时的城市扩张速度完全比不上现在。”——考虑到2025年全球城市人口有可能达到46亿,这会导致超大城市的出现,而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或许将模糊“郊区”与“市中心”的边界。

  这种想象看似遥远,但事实上,它的落地速度也远超你想象:在国外,Uber已在匹兹堡和加州等地获准进行无人驾驶路测;谷歌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也计划推出自动驾驶叫车服务,未来可通过Lyft叫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国内,百度Apollo平台也已与首汽约车达成合作,2018年就会在部分城市地段开展自动驾驶网约车体验。

  当然,共享汽车的产业逻辑不止网约车一种。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计:在新能源汽车不断涌入市场的背景下,分时租赁这一低调市场也将迎来爆发。普华永道预计,未来5年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将以超过50%的增幅发展;罗兰贝格更是算过一笔账:2025年大约将有600万辆分时租赁汽车,按每辆车每天3-4单,日订单量约2000万单,客单价在40元算,这就已经是个千亿美金市场。

  这也意味着,在共享经济浪潮中,分时租赁亦是自动驾驶技术最重要的嫁接场景之一。百度,力帆汽车,新能源共享汽车平台盼达用车就在最近开创了自动驾驶和分时租赁跨界合作的先例,他们将联合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探索自动驾驶共享出行车的商业落地空间。

  自动驾驶与分时租赁的结合并不意外。在过去和现在,分时租赁是车对人的服务,网约车是人对人的服务——但倘若你承认“共享汽车+自动驾驶”是未来人类出行的总趋势,那么网约车和分时租赁势必将殊途同归。

  早有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左右,专车、出租车、租车和分时租赁等服务将与自动驾驶技术充分融合,提供统一的出行服务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共享。

  “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的大势所趋

  在此场景来临之前,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在现阶段,为什么相比其他商业模式,共享是自动驾驶技术最佳的落地场景?

  原因之一或许是“教育市场”。在这项颠覆性技术诞生伊始,与已经成熟的共享汽车市场合作,是普及拓展自动驾驶的最佳选择——你知道,在“早期尝鲜者”之外,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进而本能排斥,是更多大众用户的习惯行为,尤其对自动驾驶这种事关安全的革命性技术,他们接受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应用场景的建立有多熟悉。

  譬如,谷歌Waymo就选择以打车服务作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最初路径。过去几年,他们与Lyft,Avis和AutoNation等移动出行服务商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试图建立一只规模庞大的无人车队。Waymo CEO Krafcik解释道:“共享出行服务具有巨大潜力,人们将通过这种方式率先体验Waymo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而让更多人更早体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很有价值。”而在中国,滴滴也已在硅谷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将自动驾驶视作这家公司最重要的远景战略。

  确实,当更多人可以更容易地体验一把自动驾驶,势必将大幅降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这也是把整个自动驾驶市场这张“饼”做大的基本要素。

  而说共享是自动驾驶最佳落地场景,原因之二是数据。

  如你所知,自动驾驶技术需要无时无刻的精进。在现阶段,数据采集的唯一方式就是一公里一公里去跑,借助共享平台让更多车跑起来,收集数据,能够为自动驾驶提供一个完善的道路测试平台。

  事实上,Waymo与Lyft合作的重要原因就是数据支持。半个月前首汽约车和百度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数据合作:首汽的数据支持可以让百度进一步完善地图精度,让自动驾驶技术系统迭代升级;首汽自有的TAD智能运营系统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交通热点,当它与自动驾驶融合,可以更好地解决乘客集中时段和区域的出行问题。

  易被忽视的是,诸如盼达这样的头部分时租赁平台,也同样拥有包括用户驾驶行为,车辆运行轨迹,以及设备状况等各种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也可以帮助自动驾驶技术完成精进。

  而颇值一提的是,无论是拥有京B独家车牌号的首汽约车,还是盼达这种分时租赁公司,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自家汽车拥有所有权,对车辆的操控性更强——这意味着,相比滴滴和Uber的难以控制,他们是自动驾驶技术迭代最完美的试验田。

  当然,业内看中“共享汽车+自动驾驶”的原因之三,其实有些老生常谈:即便整车厂商也无法否认,所谓“驾驶乐趣”正在年轻人中日趋衰减。普华永道甚至预测,运用自动驾驶后,美国汽车保有量将从现在的2.45亿辆减少到240万辆。

  嗯,工业时代的悖论是,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孔,却只能买来一个打孔机。汽车亦如此,很多时候人们想要的不是汽车,只是方便快捷的出行。尤其在中国,告别了父辈对“拥有一辆汽车”的自豪,当共享出行平台如此发达,年轻人的出行观念也更倾向于使用而非拥有一台汽车——哪怕是一台很酷的自动驾驶汽车,当它每天只使用一两个小时,对不少人来说也算得上是生活的累赘。

  所以综上所述,五年之后,“自动驾驶+共享汽车”,必将迎来井喷之势。

  从分时租赁看价值网络的力量

  而在整个共享汽车市场版图中,如今最被低估的一环就是分时租赁,尤其在中国,其市场潜力远未被释放——理由很简单,中国汽车出行需求远未被满足。

  虽是汽车大国,但中国汽车供给量却严重不足。按照险峰长青投资人杨润心的分析:“中国居民的日均机动车出行的次数要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以北京为例,刨除步行、单车、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北京每天小客车的出行需求2420万人次,其中有1500万人次是私家车,出租车+黑车400万次,剩下约500万次因为没有私家车或者打不到车被迫坐地铁和公交。”

  此外,城市拥堵和尾气污染现象的严峻,让北京等城市采取了摇号和限号等非市场经济行为,也使得私家车的供给无法实现粗放式增长——但作为替代性方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出租车和网约车数量也都接近上限。

  另外,更重要的是,诚如杨润心所言:“滴滴只解决0-10公里出行,而占据45%比例的10-100公里出行需求完全没有一个对应的供给,是出行服务真空市场……随着政策积极推动、车辆成本下降、续驶里程变长、充电桩逐步覆盖,分时租车企业已经实现区域市场单车盈亏平衡,市场临近奇点。”

  不过,“奇点”来临之前,分时租赁的“痛点”也同样明显。相比滴滴和Uber的轻资产,目前分时租赁存在调度困难,运营成本高(停车位,充电桩和维修等)等问题。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分时租赁平台会对自动驾驶技术敞开怀抱。自动驾驶技术的强势介入,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大幅降低车辆调度难度和运营成本。

  以百度,力帆和盼达的合作为例:Apollo开放平台将在高精地图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全方位赋能力帆汽车;力帆负责整车制造,协调盼达用车的试验车辆及市场运营车辆;盼达则提供落地应用场景——在三方的期许中,这次合作将达成技术与场景的优势互补,提前占据自动驾驶和分时租赁两个潜力巨大的风口。

  尤其对于在自动驾驶上野心勃勃的百度来说,与分时租赁平台合作,标志着Apollo开放平台又添一个新的落地场景,而在我看来,这次合作也是一个理解Apollo计划可能性的窗口。

  众所周知,Apollo目前是全球涵盖产业最丰富的自动驾驶生态,凝聚了自动驾驶全产业链上70多个重量级玩家。而就像这次三方合作,当这些玩家被百度Apollo整合在一起,无疑会通过资源重组,涌现出各种合作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盟优势,会充分释放每一个合作伙伴的最强项。而Apollo也能依据不同合作伙伴的需求,排列组合出各种解决方案,最终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自动驾驶协作链条。

  事实上,正是这种价值网络的构建,让百度在自动驾驶的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如开篇所言,人类历史任何行业的崛起都经历三个过程:技术先导,产品跟上,商业闭环。而不难发现,目前百度Apollo在这三个过程中都蓄势待发,在技术、量产产品、落地城市和运营场景等方面多线并进,这种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或许才是Apollo计划值得期许的本质原因。

  而从一个普通乘客的视角,这或许意味着,在APP上预订,一辆汽车自动驶来,带你到指定地点,你下车,它自动去接下一单——这种倒背如流的科幻场景,真的已经不远了。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