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科技界对于“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句话有了清晰的认识,过去我们对于网络谣言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不少人可能觉得说清楚不就够了,身正不怕影子歪嘛!但是当我们将近期这一系列事件梳理一遍之后,你就会发现为什么360、欧菲光和支付宝这些受害者面对谣言会如此愤怒了,表面上看起来是谣言,或许背后就是有人在捅刀子呢!
谣言满天飞的科技圈: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我们从最近两天最火的“360水滴直播”事件说起,一位女生在网络上控诉360水滴直播在公共场合未经授权进行直播,侵犯了上镜人的隐私权。而360方面表示在发放水滴摄像头之前其实是和商家有过约定,必须在店内贴出直播告示的,所以是商家没有遵守约定。其实这事很简单,就是360不合规、不完善的相关业务引来了用户的质疑,这个时候笔者是站那个女生的,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感觉到隐隐不对劲。
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大量地出现情趣旅馆中极其隐私的录像截图,发布者表示这些都是从老司机们熟知的网站上找到的,而这些录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由360摄像头拍摄。如此一来大家的关注点早已经不在隐私上了,而是纷纷质疑360摄像头数据的安全性以及这些摄像头的来源,从而将战火引向了360最不愿意看到的领域——公司名誉以及他们赖以为生的安全防护。
话题到这里我们先停一下,看看接下来的例子——金立和欧菲光,金立大家都熟悉就不用介绍了,欧菲光是摄像头行业著名企业,和索尼、三星并称CMOS三雄。但是这两天欧菲光的高层可以说是焦头烂额了,昨天欧菲光的股价几近跌停,市值缩水43亿元,在今天再次狂跌7%,这次暴跌的原因也非常讽刺:网传金立手机老板在澳门赌博输了几个亿,导致无法支付欧菲光的货物尾款,而欧菲光也因此出现了巨额坏账,所以不少持有者恐慌性抛售欧菲光股票,导致大跌。
同样受害的还有LG和支付宝,两天前有新闻称LG中国将改名,从“乐金”改成了“爱尔集”,这个老土的名字引发了不少大V甚至是媒体的集体讽刺,甚至还带起了LG中国要倒闭的节奏,所以在第二天LG也不得不辟谣称并没有打算改名为“爱尔集”。支付宝最近“推荐有赏金”的活动十分火热,但是近日网络上又出现了这样一则说法:用支付宝扫码领红包,扫了就会修改支付宝密码,然后就会把钱转走。因为这一谣言导致不少用户不敢再参加这个活动,为了防止活动被破坏,支付宝也不得不紧急辟谣,称这种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
除了前面这些,其实戴森、乐视等企业近期也受到谣言的困扰,对于这些事件,不知道大家愿意怎样形容造谣者呢,是“无知者无畏”吗?笔者觉得并不是,或许“其心可居”更加合适。
事出无常必有妖,谣言也是一样
我们回到前面360水滴事件,虎嗅网昨天发布了一篇文章,称对于酒店录像问题询问了某企业网络安全部门和业界知名的黑客,双方都表示不太可能是360摄像头被破解了,与其关注这个不如质疑为什么摄像头会出现在酒店房间这种地方,这样的行为其实应该是被明令禁止的。
并且虎嗅网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成人社区内会大规模出现带有360 Logo的录像?为什么其他品牌没有受到波及?是谁把这些摄像头安装在酒店内的?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利益链条?总而言之,这次360本来就不好的品牌形象是一落千丈了,周鸿祎也在内部的会议上大爆粗口,称干脆摄像头和直播这业务就不做了,还直言是因为自己免费提供硬件而惹恼了相关公司。
而对于金立和欧菲光事件就更加露骨了,这分明就是针对这两家企业而策划的谣言,金立昨天发布声明称,经过调查发现微博上的信息纯属谣言,金立和欧菲光的合作一切正常。
欧菲光作为最大的受害者,不仅昨天紧急展开电话会议,澄清来自金立的营收占比只有个位数,而且已经申请了保全,根本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坏账;还强调他们和苹果、小米、华为和OPPO、vivo的合作也十分愉快。总而言之就是欧菲光的各项业务运转一切正常,甚至欧菲光还不太放心,今天又联合深天马等供应链企业集体造访金立,和金立董事长刘立荣合影,这显然是为了破除近日以来的谣言。
说到这里其实笔者心里是为这些受害企业打抱不平的,在面对谣言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呢?其实金立就在前面的声明中强调了,他们已经搜集了相关的谣传证据,将要追讨谣言散播者的法律责任。
面对谣言的中伤,企业需要以儆效尤
说实话,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和自媒体行业也成了谣言最好的温床,如果大家愿意深究的话,会发现网络上很大一部分谣言其实都有精心策划的痕迹,而目的要么是为自己牟利要么是打击竞争对手,并且因为追责难、维权经济和时间成本高,不少公司对这种情况也是得过且过,并不会认真追究,而这次金立的强硬态度,显然是为打击谣言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其实在谣言之前,歪曲事实、水军攻击等网络暴力受到了科技企业的重视,小米、华为甚至是苹果今年都因为微博上大V的无端抹黑而将对方告上法庭,虽然最后大部分都以经济赔偿、道歉告终,但也有几个人直到现在还蹲在监狱里。这样做虽然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利润,但是最后的结果确实树立了自己“不好惹”的形象,往后应该再也不会有人会轻易抹黑了。
同样的,这里笔者希望各大公司在受到谣言抹黑的时候,不要只想着如何止损、如何挽回,而应该积极地搜集证据,强硬地站出来用法律武器对抗造谣者,如果只是普通的谣言,那么道歉赔偿,而如果是恶意的商业竞争,那将对方告上法庭不仅可以挽回自己的声誉,还能让对方名誉扫地,何乐而不为呢?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