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用在云计算领域恰如其分。
的确,在云计算领域,头部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显然有着更响亮的名号。这就好像提起仙人掌、骆驼,大家会想到沙漠,而沙漠最多的肯定是沙子。一个高度发达的生态系统,生物应该是多样的。
云计算很特殊,在消费互联网红利见顶的今天,事关未来发展的路线,大厂们不可能放下。当这个行业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开始出现论资排辈现象,不免让人担忧中小玩家还有多少发展机会。但实际上,这个行业看起来规整的梯队现象之外,正在酝酿着不一样的变化。
云计算走向分化
梯队,形象的理解是古代攻城时,拿着云梯一队一队往上、前仆后继冲刺的阵列。今天,其含义依然强调“按任务和行动顺序区分”。也就是说,外界以梯队化的视角看待一个产业,就是在根据不同公司的发展状态和阶段,区分它们正在和将要做的事。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上半年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追踪》里,将当前国内云计算市场分为三大梯队,这是基于其业绩、市占率、成长性等多元素考量做出的判断。我们姑且以这个角度,先给国内的云计算玩家划分阵营。
1.第一梯队
2021年上半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在2021上半年中国IaaS公有云市场和中国IaaS+PaaS公有云市场处在三甲位置,市场份额都在两位数以上,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第一梯队的玩家特点是规模大、业务全,主要面向大型公司和项目,虽然有降价竞争趋势,但仍以稳步扩张为主,度过了最初的激进追赶期。
2.第二梯队
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后发,天翼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处于第二梯队,它们避开了与头部三强的全面竞争,转而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点作为杠杆,撬起更精准的应用空间和商业化前景。
第二梯队的玩家已经更倾向于不以规模、而是以目标客户的需求制胜,这隐藏着云计算行业从拼技术、拼计算能力,到拼行业洞察、拼服务需求的转变。
3.第三梯队
第三梯队由一系列特点各异的厂商组成,相较第一二梯队缺乏统一性。京东云、浪潮云、UCloud等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浪潮云主打政务云,UCloud强调中立,京东云扎根产业。第三梯队是复杂的,看成长比看成绩更重要。
那么,梯队化是否就此固化?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阿里云可以称得上中国云计算T0级别的玩家,后面是腾讯云、华为云组成的T1队列。但最近两年,腾讯云在云计算专利的申请趋势上排名不弱于阿里云、华为云。虽然京东云、优刻得、浪潮云都能被划进第三梯队,但Gartner的《市场占有率:全球信息科技服务行业2020》报告中,京东云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第五,增速排前三。
并且,云计算还可以划分为金融云、电子政务云、AI云……这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问题,T0的整体地位是难以撼动的,但TN就充满了变数。理解梯队的特点,要比划分梯队更重要。因为前者能告诉我们,云计算的下一步可能向哪走。
特点鲜明的“排头兵”
第一梯队的玩家无疑是赫赫有名的。阿里云、腾讯云两大互联网巨头的云业务布局甚早,并且能从自身主业发展中剥离出有价值的版块,用自己的需求延伸发展云计算业务,最终转向输出。
华为云根深蒂固的政企服务基因、积累深厚的通信行业实力、日积月累的重要客户资源,帮助它快速取得市场份额,自2019年正式进军云计算赛道后迅速发展。
对第一梯队的玩家而言,需求积累-对外释放是主旋律,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亚马逊AWS、字节跳动火山引擎身上。但从历史角度,这种特性难以复制,市场不会再给谁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一整个周期的发展。
第二梯队呢?百度智能云主打智能AI,百度搜索等业务沉淀的AI技术迁移到云上;天翼云作为电信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客户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金山云则从游戏云、视频云细分赛道突围,而且具有中立属性。
很显然,它们的特点在于有一个支点型的方向,这对于外界认识其价值确实是有益的。比如中国纯云计算第一股金山云,在登陆纳斯达克的第一天便大涨40%。市场对其概念的承认,既来自于其中立性,能够在巨头博弈中展现独特的优势。也来自于在游戏云、视频云领域的经验积累,并能够形成向其它垂直行业延伸的方法论。
按此理解,也许京东云也可以发力电商零售,浪潮云已经多年处于国内政务云市场第一象限,而优刻得和金山云一样中立。
问题在于,这些优势的作用,稳基本盘大于循产业上攻,按这一思路做下去,上限要么是行业另一个巨头,要么就是市场的天花板——浪潮云可以继续拓展政务云,但是全国的政府机构就那么多,更何况这也是阿里、腾讯、华为和各大运营商的重要战场。
而且,云计算的主要垂涎的是数字化带来的增量,不是让传统产业上云就足够了,要增量,就要帮助产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不是不能按老样子做,而是对外界认为的第三梯队而言,这些路线的推动力不够。
云计算的上半场可以视为定级赛,以上云为主旋律。但并不是说,第一阶段的段位定下来,后面的公司们就很难“上分”。下半场,光上云不够了,操作变得更加重要。
下半场第三梯队能否找到上攻之道?
我们可以称云计算的下半场重点理解为“上云后”服务。艾瑞咨询在报告中将其总结为升级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敏捷化、分布式等基础能力,拓宽行业云服务等。
其中,强化基础能力是因为,在这一阶段,无论哪一梯队的厂商,都已经在硬件布局和基础架构上产生了较为完善的成果。于是,云计算最底层的“水电供给”式服务不再满足于基础保障,而是要求更大规模的稳定性、更高规格的安全技术能力等。
相比之下,云计算连接行业这一点,是传统云计算厂商的弱势。京东云京东金融云信贷科技产品负责人王一明将其形容为:“既要撸起袖子,也要挽起裤腿。”
从中,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云计算厂商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对于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成千上万行代码的工程师而言,在系统运行的蛛丝马迹中找到服务器组运转的bug相对容易,但从各行各业的实际运转里理解它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云服务,就是难以突破的。据悉,京东金融云曾经在调研某家东北银行时,将银行管理人员、银行客户、种粮食的农户都访问了个遍,才找到它们最终在风控、申请贷款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才做出客户认可的Demo。
金融云只是一个例子,在第三梯队里,相对于优刻得、浪潮云的策略,把“更懂产业的云”作为座右铭的京东云可能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原因在于它正打造类似第二梯队的优势杠杆,然后试图从这里抢滩第一梯队面对的广大市场,尤其是更强调实际应用的市场。
为什么强调产业、行业的作用?因为扎根产业实际,才能更多地激发产业上云带来的增量价值。换句话说,云计算的价值不在于做服务器和卖服务器的能力有多强——否则背靠浪潮集团的浪潮云绝对不会在政务云偏安一隅——而是在于怎么让硬件成为真正有效的产品集群,并满足管理需求和PAAS、SAAS应用接入和整合,最终让行业用起来能够提质增效,得到客户的最终选用。
在这方面,海外市场的Digital Ocean是个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亚马逊、微软、谷歌是全球云计算行业的三座大山,但位于美国本土的Digital Ocean自今年3月上市以来,股价一度逼近翻两倍,市场看好声音颇多。
其原因就在于,这家公司抓住了巨头服务不好的中小企业。对巨头而言,这些企业的需求可以算作长尾,虽然数量众多,但为它们做深入产业的开发,不如去做更标准化的大规模产品。而Digital Ocean为中小企业准备了一套从产业出发的方法论,服务了海量的需求。
这就是一种差异化优势的建立过程,它将是一个腿上沾满泥水的长期过程,但是对于最终要落脚产业的云计算而言,只有跟着在行业里“汗滴禾下土”的从业者一起劳作,才能得到“粒粒皆辛苦”的承认。B端产业是滚雪球式的,对长期增长而言,客户的认可至关重要。云计算下半场,这是京东云们冲刺上攻的最好手段之一。
结语
市场经常性地将行业第二梯队及以下的公司视为需要“突围”的人,逻辑就是如果第一梯队的战争告一段落,胜利者会把蚕食余下的市场份额作为目标。但在今天的云计算领域,这个认识很难成立。
首先是云计算的安全性决定了,一家独大的现象无法存在。此外,如果我们认同未来万物皆可“云”,那么对不同的行业而言,选择哪朵云涉及价格、行业积累、易用性、产品方案、部署难度等诸多因素。长尾市场的广阔,或许给了第一梯队之外的百度智能云、金山云、京东云等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这种期望,仍需要时间去兑现。
文|美股研究社(ID:meigushe)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