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共享单车的大迁徙:资本、梦想和不知疲倦的人

共享单车的大迁徙:资本、梦想和不知疲倦的人

  共享单车风口来临之后,自行车久违地又大规模在城市里流行了起来。

  它们就像城市里的“候鸟”:从主干道迁徙到大街小巷,从动脉进入毛细血管。但每个清晨这些颜色各异的钢铁部队会重新回到前一晚还空荡荡的地铁口、商场边、马路旁和小区门口。

  城市运营经理是让单车迁徙的人,他们每日穿行在城市的街巷,试图投放数量更多的车以压倒对手,对抗交通中的潮汐效应,同时探索单车在城市里的道德与法律边界。

  但每一支钢铁部队在城市里穿行背后还隐藏着一股难以被忽视的力量——资本,推动乃至裹挟着自行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受欢迎程度涌回城市。

  当体验与模式没有根本差别之后,单车军团能比拼的就是速度和数量。每种颜色的单车都希望以更庞大的体量来压垮对手。投放,扩张,加速。进驻城市的单车越来越多,不同利益方的拉锯和耦合变得频繁。融资、造车、投放,这个循环不断重复,正如共享出行领域的上一场鏖战。

  深夜迁徙:投比对手更多的车

  “不能停。”袁布衣几近冷酷的话语伴随着风声传到了电话那头。

  收起电话,袁布衣弯下腰继续撕覆在白色单车上的那层塑料包装。“哐当”,几步远刚卸下的单车被风刮倒了。在他身后,还有一百多辆单车堆在货车上,三个小时内这些车要从货车上卸下,拆完包装并摆放整齐。

  袁布衣三十出头,下眼眶的黑眼圈明显,这让他的年龄看上去比实际岁数要大。他是共享单车品牌Hellobike杭州的城市经理。如同互联网出行领域的先行者滴滴优步里曾倚重人的角色一样,共享单车风口来临之后,城市经理这一角色也在这些平均成立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公司里出现了,袁布衣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角色要想尽办法抢占所在城市里的市场份额,挤压其他玩家的生存空间。

  杭州近郊道路两侧的树木枝叶被撕拉成不规则形状,这天天气预报显示“杭州大部分地区有6~8级偏北风,江湖水面及部分山区可达8-9级”。白天在室内见了好几拨想合作的客户,直到傍晚时分,一行人在江干区海达北路空旷的马路边卸单车时,袁布衣才对风力有实感。

  考虑到恶劣天气对单车投放的影响,有同事打电话向袁布衣请示放缓投放进度时,接到的答案不出意料是否定的。

  初来杭州,每天约有1000多辆刷着白漆印着“Hellobike”的崭新单车经袁布衣的调度要投放到各区街巷。4月底,这个城市里投放的小白车数量预计要超过8万。在HelloBike的部署中,比起进军的城市数量,每个城市里用户可见的单车数量和使用频率是更值得关注的指标,“眼见为实,要让用户视线内有小白车”。

  狂风大作,作业难度明显加大,从小货车上卸下来的自行车还没停稳就被刮倒。袁布衣只得带着团队的另两人往返在小货车和被刮倒的自行车之间。

  卸车作业从晚上7点半左右开始,这算得上城市经理一天工作最重要部分之一。由于市区内禁止大型货车行驶,上千辆小白车只能在若干个远离主城区的点被卸下,再分批装到中小型货车上,继而存进仓库或者直接运送到市区内进行投放。为了保证进度,遇到再恶劣的天气他们也要完成投放。

  据Hellobike官方披露,目前在杭州已完成4.5万辆单车投放,每天还在以2000多辆的速度持续增加。

  三个小时过去了,二百辆小白车整齐地排列在空地上,在夜色和路灯的映衬下宛若一片雪白的海洋。

  恶劣的天气影响投放速度,但在袁布衣那里,两个月前刚到杭州时的单兵作战经历是更难忘的回忆。

  没有任何事先预告,在一场会议结束后,袁布衣就被指定为杭州的城市经理,只身一人开拓杭州市场。当天他唯一的行囊是一个书包,换洗衣物都没来得及收视,就坐上了前往杭州的高铁。到达杭州后不到半天,他就被要求进入角色——一辆堆满了白色单车的大卡车停在他的面前。找小货车、雇人卸车,城市经理进入一个城市的征途往往从手忙脚乱中开始。

  到杭州的第一个寒夜,袁布衣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中度过。白色的车子和白色的塑料包装,他一个人拆完了600辆车的塑料包装,屈膝、弯腰、站直,就这一套动作他重复了600次。“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当你面对那片自行车的海洋时的绝望。”

  考察投放点、成立办事处、招人、推广,两个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不少。用劲过度后虎口位置留下的痕迹不时会让他有脱力感。不过,这份工作带来的生理反应远不止此——一个月来每天不间断的3000多次弯腰动作让他现在稍微坐久一点腰背就会难受。

  “这是个苦活,我招人的时候也跟应聘者说,不要以为这是个光鲜亮丽、风口上的行业。你得从拆包装开始做起。”在袁布衣眼中,共享单车城市经理做的是体力活:运车、搬车、调度,风里来雨里去,比从前他在村淘时还苦。别看这个现在可以一连几天只睡3、4个小时的“铁人”,曾几何时也动过想要离开的念头。“刚开始的时候实在是太苦了,只能像上了齿轮的发条一样机械地重复工作”。说到此处袁布衣深吸了一口手中的香烟,似乎在极力让自己不去回想那段难熬的日子。

  难言盈利、竞争对手众多、工作内容费心费力……但即便如此,共享单车这个行业还是能吸引袁布衣这样怀着创业成功的梦想的人不断加入。同时,也正是因为大批资本的倾注,给了这群人增添了不少实现梦想的筹码。

  除了经由袁布衣投放的超过4万辆小白车,骑呗单车、小鸣单车、ofo也先后进入杭州市场。媒体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骑呗单车投放量不到2万辆,小鸣单车投放量在5000辆左右。

  一批在白天打算攻占城市的“机械部队”,就这样在黄昏和暗夜里经由一个个城市经理之手潜入城市。白天来临时,它们就像城市里的“候鸟”从主干道迁徙到大街小巷,从动脉进入毛细血管——那是城市经理团队的下一部分工作开始的地方。

  对抗潮汐效应: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除了卸车和投放,日常占据这群共享单车运营者时间大头的是找车。

  曾强(化名)是某共享单车公司的运维人员,他晚上投放车辆,白天在寻找故障车的同时还要巡查街边上能见的自家品牌。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内容需要大量时间。根据曾强的经验,若是在商业集中的城区,一小时大约能找到7、8辆左右的故障车,但要在人流较为稀疏的地方,效率则大打折扣。

  延安路是他所在的品牌单车在杭州市区投放量最大的区域,地毯式扫街的覆盖区域是以西湖景区繁华的商业街为中心。

  一天的寻车从十点开始。

  APP后台的红色的定位图标显示,附近有辆车被好几个人报了故障,原因是上了私锁。那辆车距离很近,但他们找了一圈并没有看到车的踪影。

  车子自身的常见故障其实就那几类,车把歪了,踏板坏了,座椅坏了,车锁有问题,链条轴承有问题。上了私锁算是影响使用的另一种方式。

  绿灯的倒计时开始了,曾强龙头一歪,没有像往常那样跟着人流去抢最后的几秒冲刺时间。他拐向了右手边的马路牙子。一辆共享单车斜靠在树上。

  他探手去抓刹车把手,虎口处没有传回熟悉的阻碍感,“刹车坏了”,曾强判断。他打开了手机在运营后台修改了车子的状态,已确认的故障车不会被用户端GPS显示,扫码也不打不开车锁。

  来时骑的那辆小白车被放在了停车线内,曾强推着故障车去了另一边的马路路口。那里已经集中了好几辆车。每一个找车的晚上,他会带着小货车来搬运放在马路边的故障车辆。

  检查车子的空隙,不远处的服装店老板打开了店门。“不要停这里,停车线在那边。放这里会被城管收走。”

  “知道,不停,马上就走。”老曾回答道。

  一个多小时后,他处理了7辆车,在嘉里商业中心方圆1公里的区域转了四圈。七辆车里有一辆车报障问题最多,龙头歪了,骑车时有异响等各种问题。“坏车也是有人骑的呀。”老曾熟练地拨弄着车头,打开后台修改状态。

  找车基本靠手机定位,手机电量耗得很快,他的口袋里装着公司发的充电宝,头天晚上要确认充电才会上床睡觉。

  那辆被举报上了私锁的车,找到它时锁已经没有踪迹,他们调正了一下略有点歪的车头,接着上路了。

  这天太阳下山前他们找到了三十多辆故障车,它们会被运到仓库集中修理。

  每一天,隐藏在城市毛细血管处的车辆都被曾强他们搬运到大动脉,坏车要被修理,低利用率的车要重新放到高人流量区域。

  一天的找车历程结束,没有出现恶意损坏单车的情况。第二天,找车的地方换到了郊区,单车的命运似乎发生了改变。曾强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小视频,一辆单车仰翻在一片茶林里。他们是通过定位摸到茶园的,曾强想不明白要怎样使用才会让车子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眼前。

  “今天忙完明天又要重头再来。”如同血液要循环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一样,这些被规整到大动脉的车总是要流向更分支的毛细血管,这是共享单车对于使用者的价值。

  而像曾强这样的运营者,每天试图建立的是注定要被打乱的秩序。他们除了需要对抗用户出行时的潮汐效应,面对用户难以掌控的使用习惯外,还在摸索着在原本没有给大量单车预留空间的城市交通生存法则。

  就在曾强经常出没的延安路上,一些商业中心门前的广场上开始出现新的标志,白线绘就的单车图案躺在地面。

  资本点石成金?大迁徙背后的负面效应

  有人将2016年称作共享单车元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有近30个品牌,甚至比以往任何一个传统制造行业的品牌增长速度都要快得多。资本蜂拥而至,接连召开融资发布会的共享单车企业似乎都迫不及待地告知外界,这个行业有多么的红火。

  据猫耳Tech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知名的共享单车有小鸣单车、BlueGoGo、优拜单车、智享单车、骑点、奇奇出行、CCbike、7号电单车、黑鸟单车、Hellobike、酷骑单车、一步单车、由你单车、踏踏、Funbike单车、悠悠单车、骑呗、熊猫单车、云单车、电电Go单车、永安行、小鹿单车、小白单车、快兔出行、海淀智享等近30个品牌。

共享单车的大迁徙:资本、梦想和不知疲倦的人

  大量的资本涌入,让自行车在城市里突然多得难以被忽视。它的便利程度和好处似乎毋庸置疑。环保、消化制造业产能、更方便的出行体验,大量待修理的车辆增加了修理人员的需求,带动就业。但如同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无可避免留下的排泄物,这些每天趁着夜色大批量涌入城市各区域间的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交通里难以忽视的存在,除了给用户带来的便利,也在提出新的问题。

  对现有规则的冲击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停放和行驶的车道都是其中难以被忽视的部分。

  据了解,尽管国内部分城市已建立非机动车辆停放点或者拟建计划,但单车数量众多、品牌庞杂,现有的公共停放区域很难满足所有单车的需求,这就导致部分用户。一位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选择投放点时,通常选择城市的中心区域,而且是“见缝插针”,不仅要跟别的单车品牌抢地盘,还要和电瓶车争空间。

  近日,上海黄浦区车辆停放管理公司制造局路的停车场,“收押”了约4500辆违章停放的共享单车。这些已对市政交通造成困扰的单车还有很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市政规划跟不上突然爆发的单车数量。

  “我都是骑到哪停到哪,因为没那么多停车点,走来走去的不方便。”一位摩拜单车用户向记者如是说。

  曾强对此深有体会,“经常被用户停放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他手机里还保存了一段视频,有几辆单车被停在了住宅小区,有几辆则停在了证券公司的地下停车场,还有的停在了明令禁止停放单车的西湖景区。

  除了对公共交通资源造成困扰外,“白菜价”的共享单车对原先的自行车租赁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一些自带单车出租的景区、农家乐,以及自行车租赁公司,都面临着失去这笔收入。

  记者观察

  从被“滥捕滥杀”到破坏生态——警惕共享单车的蝗虫效应

  现如今走在街头,随处可见骑着各种颜色的单车的市民。此情此景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仍旧以自行车为主要出行工具的年代。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夜爆红的共享单车。

  据媒体报道称,2016年以来,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约有15-20家,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放,总计投放数量超过200万辆。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或将接近2000万辆。

  这个夕阳产业再度复苏,对国家而言,是一笔几乎不需要投资就利于减轻雾霾的良策;对制造企业而言,能带动产业上下游联动,帮公司创收;对于用户而言,低廉的用车成本,还能满足方便的出行体验;对于待业务工人员以及难以及车辆维修师傅而言,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对资本来说,把概念炒火了,标的价格水涨船高了脱手,可以赚的盆满钵满。这样看来,共享单车不火都没有道理。

  不过,这个被加上“解决最后一公里”概念的风口行业,却在走红没多久就接二连三地被爆出诸如锁车、丢弃、盗窃、破坏等人性阴暗面的行为,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必然的因素。

  首先,除了摩拜单车号称3000元/辆的成本外,其他共享单车品牌的造价普遍不过千元,ofo更是低至300元。低廉的成本就决定了共享单车可以轻而易举地批量生产和投放,这对那些动辄一轮获得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融资的品牌来说构不上成本压力。

  并且,对于资本而言,它们只热衷于投资行业第一或者第一的品牌,只有在前期无休止的投放直至成为行业老大,才能稳定江湖地位,就如同当年的滴滴出行一样。

  而现在普遍公认的第一梯队摩拜单车和ofo,都在扩大产能上pk,欲以规模压倒对手:1月下旬,摩拜单车宣布与富士康结盟,将产能提升至超1000万辆/年;ofo则宣布与飞鸽、凤凰、富士达等制造厂商扩大合作,确保市场投放量的供应,并预计今年将投放超过2000万辆车。

  如此野蛮生长带来的问题立刻纷至沓来。首先,大量的单车是否对应着大量的需求?在路边停放的车辆通常比正在使用的要多得多。今后单车的数量还将急剧上升,到某一天大街小巷都被共享单车占满的时候,这个行业是否会沦为产能过剩真的需要打个问号。

  据媒体援引中国自行车协会的官方文件指出,中国自行车的年产量为8000万辆,主要销售渠道为出口,内需则约为2500万辆。同时,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自行车总产量为8305万辆,其中出口6265.3万辆,内需2039.7万辆。

  也就是说,仅ofo一家的投放量就几乎能覆盖全国所有的需求,再加上其他共享单车品牌,一下多出好几倍的需求如何被消化?

  其次,共享单车作为一门生意却没有明显的盈利模式,这是致命的缺陷。此前有观点分析称共享单车企业的醉翁之意不在租赁费,而是从99-299不等的押金,在当前缺失监管的背景下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大做文章。但是,且不论企业会否利用这部分资金,随着时间推移,注册用户将越来越少,所支付的押金也会到达瓶颈。这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模式不可能持续吸引资本为它大费周章。

  因此,不论是交通资源分配、用户素质考量、产能是否过剩、能否变现,似乎都不是资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许在这个行业变得一团糟的时候,它们可能早就脱手,像蝗虫一般一拥而散。

  不过,也不需要用悲观的态度来审视这个行业,毕竟以往任何一个互联网新生行业在诞生之日就会带来一段时期内的野蛮生长,而在规范行业的同时,从业者以及在场边徘徊的玩家都要看清楚,这个行业到底是烧钱解决需求还是创造伪需求,两者的结果无疑截然相反。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