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在总结,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创新始终是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十年前,中国本土科技在云计算领域开始了一轮新的尝试。彼时,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的本土云服务提供商,与海外跨国企业同台竞技。而之所以有众多中国本土科技企业选择云计算作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云计算应用已经呈现出改变整个 IT 产业未来之势;另一方面,与以往在传统软件领域不同,云计算领域的竞争,除了关注技术的领先性,更强调与用户的互动。
彼时,云计算还是一项新兴的 IT 技术,因此技术的先发优势还并不明显,中国本土企业也有同样的机会掌握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并且由于更接近中国用户,因此更了解本土用户的现实需求,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事实上,所谓“新兴”本身也可以被看做是一柄“双刃剑”:因为“新”,所以所有的参与者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拥有同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样是因为“新”,就意味着以往的经验和知识难以全盘复制,参与者要想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尝试和探索全新的技术方向,以及构建一整套与以往不同的业务模式、服务理念。
作为“中国云计算发展黄金十年”众多参与者中的代表厂商,青云科技(qingcloud.com,股票代码:688316)用了十年时间,验证了“创新”所能够赋予一家初创科技企业的强大生命力。
技术创新是源动力
“过去云计算厂商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面向企业的 IT 部门售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但当客户不同部门的负责人都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就意味着企业用户对于 IT 的需求已发生改变。”青云 KubeSphere 容器产品负责人于爽,在谈到云原生——青云最近的一次投入巨大的技术创新时强调,云原生技术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但在国内的应用,更多还是停留在运维层面,业务部门极少会关注这个技术,大部分开发者都认为“我的代码已经写好了,后面的事情就不需要负责了”。
但是当企业的业务部门开始越来越重视“应用”,越来越重视 IT 系统对于现实业务的价值时,就意味着云计算厂商需要将企业的业务人员纳入到自身服务的目标人群中来,这既是云计算进一步深入应用的需求,也是云原生技术在中国市场进入“深水区”的标志。
广义来看,云原生更像是将一堆原则和理念的堆砌,用于满足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的工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 Kubernetes 。而 Kubernetes 做的最好一点,就是把理念和规则这些形式上的东西,配合一系列工具,将云原生落地。
“ Kubernetes 的出现,逐渐打破了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壁垒,对于技术服务商也是如此,在容器的基础之上,即可完成技术和业务需求的交流。”于爽表示,云原生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打破壁垒”——业务部门能够通过容器标准化的打包方式加速业务上线,而开发部门则可以通过云原生完成更高质量的交付,以一种共同的“语言”协作,实现降本增效,带来切实的利益回报。
于是,已经在容器赛道积蓄力多年之久的青云,在 2018 年,正式发布了 KubeSphere 容器平台。目前,它已成长为唯一一个由中国公司发起、拥有全球技术影响力的开源容器平台。“ KubeSphere 容器平台是青云布局云原生最核心的平台,参考了过去青云在虚拟化时代设计云平台的思路和理念。”青云副总裁林源强调,青云最初设计自己的云平台时,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企业身上,解决作为一个企业级的云计算,到底需要怎样的架构,怎样的功能,以及怎样完成迭代的问题,核心是要提高用户体验。
如今到了云原生时代, KubeSphere 容器平台的设计采用了同样的思路:首先, KubeSphere 容器平台一定是要跨平台的;其次,KubeSphere 容器平台必须是一个开放、灵活的框架平台,这样才能帮助客户既能实现基础的平台级能力,又能很好地满足扩展性需求,从而实现最佳的使用体验。如果单从技术角度来看,青云正在尝试通过云原生定位 IT 技术对企业现实业务的价值:即IT应该全面地引领业务,IT 和业务应该融为一体,IT 即业务,业务即 IT 。而所有业务的过程,都应该以数据的形式沉淀下来,所有的业务逻辑也都应以应用的形式反映到数字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从 2018 年到现在,KubeSphere 已经从单一产品衍生成为青云的云原生产品家族,KubeSphere 也可以和青云的其他产品相结合。
“青云的整个业务链条,从云平台、容器平台再到存储和超融合,这些产品线之间既是单独的积木,又可以灵活组合。”在于爽看来,客户群体需求场景不同,青云最终交付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在团队内部一定是围绕客户需求场景做研发,青云的商业使命就是把场景区分开来,以产品化的形式交付给客户。
现在,青云已经具有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务能力,可以提供包括“敏捷基础设施、云原生核心功能组件、数据库及中间件、云原生应用及服务”的云原生产品家族,以及覆盖“多云多集群管理、应用微服务化、落地 DevOps 、增强系统可观测性、面向云原生的混合云、落地 AI 应用、构建企业业务中台”的云原生场景化解决方案,并通过与优质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帮助企业加速落地云原生,驱动业务创新。
“青云未来所有的服务都会基于云原生构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希望能更快地交付新应用,产生市场价值,亟需一套标准化流程覆盖应用开发、测试、交付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林源看来,在云原生技术领域的创新,将为青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以更灵活的方式给予各种具有行业特性的企业客户,更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而这,正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真正价值。
服务创新是“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对于企业客户而言,比起底层技术,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助云技术更好地助力自身业务发展。对于云服务商来说,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实现差异化的价值体现。即,在选定的目标、客户和场景里,帮助企业把云计算的技术价值真正转化为企业业务价值,实现从技术到应用的转化,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企业在最初进行数字化转型时,一开始想到的并不会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应该是一个业务需求。经过对业务需求的层层拆解,并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最后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IT规划。青云在整个过程中,最擅长的部分是在基础架构领域为其提供相应的设计咨询和数字化底座。为了满足客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青云提供的技术平台要与之相配合和适应。”青云副总裁沈鸥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事实上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用企业与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所谓“服务”,绝不是系统提供商单向的价值输出,很多时候,系统提供商亦能够从中获取价值。
在以往服务的企业客户分类中,青云在银行、保险、能源、交通、制造、公共事业、教育和医疗等领域都有颇多成功案例。一方面,由于服务的企业用户来源于不同的行业,各自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行业特征和行业知识也各有不同;另一方面,能够率先加入“上云”行业的企业,往往都是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在行业中领先的“头部企业”。因此,在过往服务这些客户的过程中,青云与大多数云服务厂商一样,对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往往基于标准化产品,一对一定制解决方案层面的架构设计和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行业大型客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要在原有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叠加企业自身对于本行业和本企业的认知,以及对特殊业务需求的理解,这样才能支撑企业不断深化转型。此刻,青云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而是帮助企业不断将这些知识和理解融入到具体的IT产品和能力当中,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辅助者。”沈鸥强调,在这样的过程中,青云所能获得的回报,除了在业务上的不断成长外,实际上更多带来的是对自身产品的高效迭代,“通过对一个领先企业的支撑,获得客户的需求来迭代自身产品,形成自身产品力,能够在其他企业不断落地,形成规模化应用。”
随着云计算的企业级应用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企业对于云计算的业务场景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以往“经验依赖”转为“数据决策”,从“人力参与”到“自动化流程”,从“平台创新”到“应用创新”。此时,青云多年积累的服务头部企业的经验,逐渐有了更高的价值。
“我们要关注行业创新,不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还要深入企业业务场景,做深服务。”沈鸥强调,青云一直都更关注企业现实的业务需求,因此也一直在总结和梳理以往服务企业头部用户的知识,并结合合作伙伴一起,以服务的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中立的数字化转型能力。2021 年,青云数字价值研究院成立,沈鸥出任院长。在他看来,青云未来的服务体系,将进一步深入到企业业务场景,提供匹配客户真实需求的产品和方案。
在青云的规划中,这种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首先,是在产品层面,青云将集中力量创新迭代企业级产品及方案,重点在升级计算、存储、容器等企业级、专业化产品,并进一步完善青云“云-网-边-端”的一体化架构;同时,重点打造企业级业务场景解决方案,提供更精细化、特色化方案支持。
其次,青云也将持续深耕区域和行业用户,将传统优势行业中总结的经验向各个行业领域进行复制和拓展,覆盖的重点领域为金融、医疗、教育和制造等行业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精细化的解决方案。从地域上,青云也将根据不同地域产业结构等特点,提供特色服务,覆盖范围涵盖包括华东、华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中等重点区域。
最后,青云通过成立数字价值研究院的方式,背靠商业发展规律,面向行业特色需求,持续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价值挖掘:一方面,通过建立行业发展认知,深度洞察行业趋势;另一方面,协助企业把握行业机遇,实现商业价值。从而实现针对政策引导、行业发展趋势做深度洞察,依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来源于“场景”,最终反馈于“业务”,这既是技术不断迭代的闭环,更是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应该说,青云的“深入业务场景提供服务”既是“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对云计算越来越强调应用场景的一种响应,更是青云基于过往十年服务头部企业经验和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完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写在最后
所谓创新,就是从 0 到 1,就是敢为天下先。而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创新的价值,并非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创新对于客户的价值。
回顾青云过去高速成长的十年:2012 年,青云诞生,就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完全软件定义的公有云服务商,其提供的按秒计费、秒级交付的服务,迅速获得市场的关注。在 2014 年到 2015 年间,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剧增,此时,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青云迅速响应用户需求,推出私有化部署,以及“公私一致”架构的混合云产品,以技术驱动业务创新,以服务赢得更多市场机会。2016 年,企业级云计算持续在各个行业获得应用,青云的大规模云技术以及多云管理平台应运而生。2018 年,在云原生成为云计算领域最具趋势性的新锐技术时,青云推出 KubeSphere 容器平台,成为唯一一个由中国公司发起、拥有全球技术影响力的开源容器平台。2019 年,随着产业数字化深入,企业用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保持自身业务特点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调边缘计算和智能设备的价值。因此青云的“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成了更多企业级客户实践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蓝本。
我们能够总结的一点是:青云的成功,得益于与生俱来的创新能力。其始终坚持把用户的需求作为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用来自企业业务的需求作为技术价值判断的依据,再从技术创新中,不断尝试包括业务模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更有利于技术价值呈现的商业创新机制。
创新的故事还在继续,青云的故事也未完待续。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