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下旬以来,唐小僧、联璧金融、投之家等平台相继出现问题,引发了P2P行业的退出浪潮,这其中非正常退出平台占比较高,部分正常运营平台也受到较大冲击,网贷市场恐慌心理持续升温。
在笔者看来,有效应对当下的平台退出潮,推动平台无风险退出,成为多方面利益的结合点。
P2P当下密集退出背后
当下的P2P退出潮表现为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流动性危机,而是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三方面风险叠加推动的联动性危机。这场危机的应对,既是对网贷行业的沉重考验,也是对监管智慧和应对手腕的考验。放在历史维度,会成为监管应对未来金融大市场更为复杂形势的经典练手案例。
我们先看流动性问题。今年上半年,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都是趋紧的,P2P行业更是如此。一方面是部分机构此前为了规避大标上限问题或者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掩盖坏账的目违规开展互联网资管业务,29号文发布后,违规互联网资管存量限期清零;而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执行“双降”(交易规模、贷款余额环比不能出现增长),使得部分平台的逾期、坏账无法通过资金滚动来消化,违规平台资金链严重紧张。
我们再来看信用风险问题。而经济承压下,部分主打供应链金融、或者直接做小微的平台出现债权项目逾期,客观上说是正常的。供应链金融虽然有核心企业兜底,但P2P围绕的核心企业质量肯定在银行质量之下,经济金融形势下兜底能力不足。现在的一些平台小微资产出问题,主要就在于核心企业出了问题,一些平台绑定的核心企业也就几家,一旦有一家核心企业出问题,也是致命的打击。
最后我们看看道德风险。由于缺乏监管,行业中部分平台的公司治理沦为笑话,开展自融或关联交易不是秘密,甚至被披露了,也毫不避讳;部分骗子更是利用平台进行集资诈骗,或是开展纯粹资本运作坑骗普通散户,对于行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如果三者之一的风险爆发,或者三个风险换个时点爆发,行业的形势还不至于如此恶劣。问题在于三个方面风险集中在备案延期这个点爆发,时点上的敏感性以及三大风险的交叉互动式蔓延,导致了目前行业陷入困境。
之所以出现当下困局,根源还在于部分P2P背离了信息中介的定位,大搞资金池和自担保,不乏自融和诈骗,如果真是监管认可的P2P,不可能出现现在的危机。监管在P2P的性质界定上具有预见性,但可惜很多机构或是主观或是客观因素难以及时转型为信息中介平台。可以说,目前所有非正常退出的平台都不是真正的P2P。
当下行业退出潮的特点
P2P先后历经了几次退出潮,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15年6月牛市破灭后配资平台的密集倒闭、2015年年底e租宝时间后部分平台的消亡,而本轮退出,相比较先前的退出而言,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引起关注:
一是退出平台良莠兼有,不能一棒子打死。这次退出的不单单有定性为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的平台,还有部分项目标的真实的平台被迫清盘,最可惜的是一些定位服务小微的平台出现逾期,后续估计也举步维艰。
二是退出潮由小平台到大平台蔓延,上一轮暴雷潮中阵亡的除诸如e租宝等诈骗平台外,大多还是小平台,俗称的“野鸡平台”;而本轮从小平台向大平台蔓延,已经退出的不乏准头部平台,这些平台对于市场信心的杀伤力还是巨大的。
三是恶性退出平台呈现派系化特点,部分以跑路等方式恶性退出的平台有资本玩家的深入介入。网上有报道控制十余家平台的资本玩家旗下平台密集暴雷,这些平台之间的资金往来错综复杂,一毁俱毁,由于平台非正常退出的集中爆发和宣传的联动效应,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力。
四是全行业面临冲击,在之前的退出潮中,部分资金向优质头部平台流入,优质头部平台趁势做大,拉开与二线三线平台差距,但本次行业洗牌,则是资金全面流出行业,头部平台受到的冲击也不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头部平台在呼吁政府早日出台安定人心政策的原因所在。
对于违规平台暴雷,本不值得可惜,唯一值得心痛的是大量的投资人的利益遭到损失,债权债务关系亦很难得到理顺;对于合规平台或者正在合规路上努力整改的平台,本轮洗牌受到冲击,则是令人惋惜的,对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退出潮下如何推进平台无风险退出
对于网络借贷行业而言,现在是一个市场自然出清的过程。当年的P2P兴起并非政府行政强推,而是市场自发产生,创业者融合着一半的梦想、一半的贪婪,更有着普通投资人追求收益、忽视风险的推波助澜。现在P2P市场退出的基调也应该明确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
7月9号,央行官网公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再次延期1-2年的同时,强调了“引导机构无风险退出,开展行政处罚和刑事打击,稳妥有序加速存量违法违规机构和业务活动退出”。可见,专项整治的告以段落和网贷平台的备案落地,将以实现有序退出为前置条件,而退出应当更多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但政府以及监管的有形之手把握大方向也是必要的。
针对平台有序退出,当务之急应当是更多依靠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督促协调平台出具具体方案,减少公安经侦部门的直接介入;在公安经侦部门介入时,定性为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时,也应留存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制定合法债权的追偿方案,保障投资人的合法利益。而在部分平台主动清盘时,当有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督促监督清盘进度,防止以主动清盘为名金蝉脱壳。
为方便平台清盘退出后相应工作的有序开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需要做的是提升行业披露的整体透明度。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先前猛抓平台的信息披露方向是对的,大部分会员平台的信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但互金协会会员之外的许多平台则无人督促。现在重建行业信息,需要行业优质平台敢于把自己放在阳光下,其中一个关键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晰界定,稳定住了债权债务关系,也就稳定住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稳住了投资人的恐慌情绪。部分平台最近鼓励投资人实地去查询验证项目标的,是明智之举。现在还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是将有法律依据的借贷合同由第三方留存,从而保障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可验证和债权的后续可执行性。
曾经被寄予希望的平台并购也是重要的无风险退出手段之一,现在看来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大平台的并购退出,部分沦为资本玩家操作的工具,里面的道德风险无法有效控制;二是小平台的并购退出,部分沦为牌照投资的工具,收购方真实经营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在并购退出时,并不完全依靠市场自发交易,地方监管部门应当积极介入,审慎穿透审核新控股方或重要股东的相应资质,并要求其作出特定合规承诺。
本轮P2P退出潮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加速合规网贷平台的备案进程。备案下来,并不是P2P的终点,而只是P2P的起点。我一直认为P2P长远发展取决于其如何体现其社会价值。国内部分P2P在过去几年实质上干的是给居民融资、给企业融资加杠杆的活,而行业的未来需要进行价值上的重新定位,真正体现出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价值。只有有社会价值的东西,才能获得中央以及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否则,即使网贷备案下来,随着后续相应监管的落地,P2P也可能沦为一张废牌。
通过这次洗牌的教训,相信很多从业机构都会更加深刻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价值体现的着力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维度看,网贷机构的价值将集中体现在:对于先前无法获取金融服务的客群,网贷给他们提供了服务,而且服务的成本在他们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这部分群体网贷服务带来正的价值剩余;对于已经获得金融服务的客群,网贷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或是便捷性或是综合成本方面较之传统金融有优势;除了金融服务,网贷能够更多地赋能借款人,这种赋能体现在更有效、更全方位地帮助借款人成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