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玉芳 郝亚娟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其中提到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
为缓解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商业银行一直加大投放力度并进行产品创新,其中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卓有成效。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纷纷发力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成为破解小微企融资的“杀手锏”,仅今年10月份,就有上海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均推出了基于各自优势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
供应链金融成“香饽饽”
10月29日,上海银行推出“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10月23日,中信银行上线全流程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产品“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借助标准化电子付款凭证的多级流转,向其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快捷融资服务。10月12日,光大银行也发布了“阳光供应链”系列产品,实现保理、保函业务线上化,并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增级,向上游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借助科技优势推出独具特色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10月18日,平安壹账通在深圳推出壹企链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连接中小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等各参与方,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除银行放贷外,其他金融机构也可以加入,救助小微企业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做好“合作共生”,是复杂形势下的应对措施之一。
平安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指出,过去供应链金融业务仅局限于特大型企业,主要是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规模银行为特大企业做的金融服务,一些地方大型企业没有被定义为核心企业,其上下游企业不在供应链上。同时,叶望春还强调,即使是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于信用不能穿透,核心企业信用覆盖层级有限,一些供应链上长尾的中小企业客群仍难以享受供应链金融服务。
而从企业层面来看,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也面临诸多问题。TCL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健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要做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也会面临巨大的管理压力,涉及到应收账款确认、余额确定、信息核对、审批流程等多方面,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操作过程中风险很高。“且核心企业要做供应链金融,还要求ERP系统与银行对接,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越是大型核心企业系统对接阻力越大。”
叶望春表示,产业链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上游企业有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只要解决信用传导和多层穿透问题就可以了,但下游企业没有链接核心企业,情况更加复杂,在信用传导上,上下游企业相差很大。
他提到,可以通过“五控”模型解决下游企业融资问题,未来可以通过建立五大数据库,通过与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行业合作建立联盟,实现控机构、控交易、控资金、控货物、控单据,解决风控难题。
负债成本高驱动转型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银行越来越热衷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年来随着去杠杆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整个负债成本很高,更需要能够扩大息差的高息资产,而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一样,都是高息资产,同时也符合监管趋势;二是现在资金面比较紧张,上下游供应商应收账款越来越多,企业应收账款流转需求越来越强,对银行来说是很大一块市场。
目前供应链融资仍然缺口较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此前指出,2018年全国应收账款融资需求超过13万亿元,仅有1万亿元融资需求得以满足,且主要由大银行服务超大型核心企业的一级上游供应商,而处于供应链长尾端的中小企业有近12万亿元的融资缺口。
宁波银行相关业务人员向记者表示,宁波银行也在主推供应链金融,主要结合区域特点,由各个分行、支行向当地客户开展供应链金融合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看重核心企业的征信情况;在核心企业的选择上,主要实行“名单制”,一些资信良好的企业获得名单准入,上市公司尤其能获得银行较大的支持。他还指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并不想预想中的顺利,比如银行对核心企业的授信做好了,那么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就可以通过做贴现从而使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对于下游客户,银行并不了解,所以供应链金融很难惠及下游企业。
“目前各银行之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都差不多,都是联手核心企业做上下游供应链,不过上游企业更多,下游供应链形势并不好,主要是近年来受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影响,供应链上游企业是主要受益方,情况比下游企业好很多。” 李奇霖分析指出。
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与金融科技联合,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成为银行发力新供应链金融的趋势。
中泰证券分析指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在于企业授信方式的创新,传统模式是将高信用评级企业的信用分享给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新型模式是在产业升级和技术驱动下的基于数据的授信模式。
李奇霖认为,应收账款具有分散化、小额化的特点,每单的量都不大,但同时都很分散,如果进行人工审批不仅效率低,而且信用风险大,因此要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电子化手段提升质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