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2年前。那一年,乔布斯举起了第一代iPhone手机;那一年,中国移动正式发布飞信系统。本不属于同一时期的两款产品,在同一年代舞台重叠。这似乎在证明,移动互联网虽已萌芽,但尚未完成历史交接。时间回到5年前,那一年,飞信逐渐式微,而微信已经如日中天,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正式结束,另一个时代已经开始。
何为通信云服务?
飞信和微信,与本文都有些关联,但又无直接关系。飞信是“后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信则具有典型移动互联网特征。本文主角也同样出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微信的平行空间中,“通信云服务”逐渐被市场认知。
也是在五年前,即2014年。融云RongCloud正式成立,这是一家通信云服务商,其核心研发团队来自飞信技术研发和三星中国研究院RCS融合通信研发的核心团队,对飞信、MSN颇为熟悉,但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应用场景。融云创始人兼CEO韩迎解释称,“公司将IM(即时通讯)能力虚拟化,以云服务形态,向互联网应用和行业应用场景中渗透。”
融云创始人兼CEO韩迎
话题由此展开,如何理解通信,以及通信云服务?通信,不仅仅只是5G、Wi-Fi、光纤等传统意义上的通信,实际从广义上来讲,社交、游戏、直播、短视频中有通信;协同办公、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安防、呼叫中心中也有通信;CRM、ERP、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的底层架构,依然离不开通信能力。
也就是说,通信已经植入每一处行业应用场景,正在渗透到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数以百万计的APP应用,原生于公有云;当企业核心应用系统,开始向私有云、混合云上迁移时,“通信云服务”终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看不见的通信云行业巨头
言归正传。融云,中国第三大互联网通信平台,排名其前的分别是微信和QQ。只不过上述两款超级APP自成体系,融云则隐身于全球30万款APP,以及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中。列举一组数据,目前,融云日活用户超过7000万人,SDK触达用户超过42亿,日均消息量达到150亿条。
这是什么概念?以中国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计算,平均每人手机中有5款APP的底层通信能力由融云提供。例如汽车之家、哈啰出行、荔枝、斗米、得到APP、百姓网,以及Castbox、Opera等海内外客户,都已与融云建立合作。换句话说,融云在即时通讯云市场,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头名(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只不过其以“Inside模式”提供服务,品牌并不为大众感知。
不仅如此,融云解决方案还已经植入企业办公系统,将通信能力接入企业生产系统。举例说明,融云将通信模块植入航空公司的排班系统。根据航班号,系统可自动组建包括空勤、地勤人员在内的工作互动群,航班落地旅客离港,工作群也随之自动解散。
类似的案例还体现在银行、证券、教育、医疗等领域,以及智能手表、智能音响、智能门禁、执法记录仪、VR眼镜等智能硬件中,融云已将通信模块植入在线客服、信贷系统、在线教育、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等应用,成为行业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成为智能硬件的一部分。
抗压的融云
“通讯云服务市场,最多时出现了近10家企业,”韩迎没有继续应用场景的话题,其回顾历史,是为了强调融云是家技术型企业。2014年底,只有约1000家客户在使用融云通信方案。此后直播、短视频、在线答题等爆炸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持续推动通信云服务市场增长,但曾经的竞争对手,却多已杳无踪迹。
“融云一直保持着一项纪录,单日分发2218亿条消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杨攀,也以技术应用视角,解释了现有市场格局的由来。举例说明,20万人同时观看直播,即一条消息需同步分发20万次,如果其中1万人参与互动,也意味着融云将同时分发20亿条消息。如此高的业务并发压力,并非所有服务商都能承受。这也侧面解释了,市场陪跑者越来越少的原因。
“融云始终是家技术型企业,投入核心研发资源,聚焦底层通信协议研究。”韩迎解释了融云如何成为一家“抗压”的公司。当然,通信云服务也是典型“压力越大、动力越大”的市场。服务商能承担多大业务并发压力,就能建设多高的技术门槛。
举例说明,即使是超级IM软件,每天也会因为地铁、电梯、移动基站切换等场景变化,断线重连300次以上。而支撑海量用户观看直播,支撑航空管理、应急指挥等行业核心应用的融云,必须在QoS(服务质量)方面下足功夫。
另一方面,海量客户产生的高业务并发压力,也意味着融云可快速完成业务质量数据积累。通过对海量网络日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融云可持续对网络中间链路进行优化。目前,其在全球建立了多个数据中心,数千个加速节点,覆盖233个国家和地区。而持续以数据驱动业务,才能帮助客户寻找最佳通信路径。
融云将未来交给开发者
由此可见,通信云服务的根本是“稳定压倒一切”,嗓门大并没有用;通信云服务的本质是cPaaS(通信PaaS)平台,越来越多企业愿意接受第三方通信云服务,而将自身精力聚焦核心业务中。
这正是融云的核心商业模式。其实,将融云与企业微信或钉钉相比,极为不恰当。前者很纯粹,后两者很平台。融云专注cPaaS能力建设,以B2B模式提供通信模块,而其自身并没有“野心”,并不直接触达C端用户。
“但融云希望触达更多开发者。”韩迎再次强调了业务边界,也强调了生态模式,即“用户将通信交给融云,融云将未来交给开发者。”2014年,融云首版本产品推出,可提供279个SDK接口,而在2019年最新版本中,SDK接口数量已经增长至597个。
SDK接口数量代表着,融云的生态成熟度,以及公司对应用场景的理解。目前,已有超过25万开发者,基于融云平台进行应用场景开发,通过短短的几行代码,开发者即可调用融云通信能力模块。
通信云服务的未来
上述即是融云的未来,“而通信云服务的未来,属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通信云服务2.0时代的基本特征,万物互联则代表了通信云服务3.0时代。”韩迎虽没有透露,万物互联时代融云的商业模式,但显然资本市场已经率先看好这家企业。
11月30日,融云宣布已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指数级增长的应用场景,必将带动通信云服务市场的指数级增长。“融云将进一步强化技术优势和服务品质,加强横、纵向资源整合,打造通信云行业新生态。”韩迎最后说。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