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互联网的波形开始向下走,而传统产业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波形又起来了,而这一需求几乎是迫在眉睫。”马志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这一波来的先兆是,你会发现从企业级市场看,公有云的增长并不会像以前那么凶猛,反而传统企业需求逐渐旺盛,他们要求我们也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化,更多谈的是数字化转型。
马志强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工作近二十年,三年前他加入青云QingCloud(以下简称青云),担任青云副总裁、光格网络CEO。近两年,他也全面担起了负责公司出海印尼的行动,但在市场一线拼搏的他感觉并不容易,其中饱含一番辛酸苦辣。”直到2018年接近年底时,青云才看到了最适合出海的时机,在此之前我们做了足够的准备,一切都想明白了,准备好了,才下定决心。”
其实从2016年开始,阿里云、腾讯云、华为等众多云厂商就开始海外布局,而目前海外市场的情况也是变化莫测,在业内人士看来”想象空间并不大”。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对记者说,在全球的云计算市场,除了中国的格局还在变化,其他国家基本已稳定。在印尼市场很多初创企业会选择AWS,这一选择也是非常强势的,但对于AWS唯一的一个挑战是当地没有数据中心。
面对这样不利的情况,如青云一样,品牌效应不强的云计算厂商大多选择相对保守的决策,马志强向记者具体讲述了,公司这段从”业务需求”判断出海计划及趋势的印尼之旅。
下决心
马志强回想起在扬起出海的风帆之前,下决心的整个过程,总结了四个字:非常艰难”。
“从2017年开始,大概每三个月就要和黄老板(青云CEO黄允松)汇报一次,他个人风格是谨慎且倔强的,我们在决策时非常艰难。”马志强称,我们团队出海策略的汇报内容的细节要详实到,当地互联网发展的策略、互联网发展的状态、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于公司来讲各行业发展状态。老板说不行,我们就继续研究,这样的内容报告,绝对不下5次汇报。
今天回想起来,马志强觉得过程”艰难”其实也是正确的,”幸亏没得到同意,当时我们做的储备的确不够,包括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包括打哪个市场,其实都没想明白。同时,因为中国的环境我们太熟了,到海外说公有云、私有云的排名,原来在国内我们看不到的竞争对手都在,AWS、VMware、Google等,与这些重量级选手较量,这是非常艰难的。”
马志强向记者阐述了公司出海的判断思路,跟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选择比较认可中国文化的区域,同时这个区域相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有几年的时间差。
记者了解到,东南亚就是青云的第一步选择,而与印尼市场并行的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第二步会走向印度,第三步是非洲,第四步是南美。这一系列规划,青云给自己的时间是2-3年。
“不是快进快出的,其实ToB的市场就是慢工出细活,如果你没有下决心的过程,你根本起不来。”马志强说。
出海印尼
随着我国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加剧,很多企业”被迫”出海,试图开拓更大的市场。而与互联网技术相伴而生的云计算,形势却是大不相同,中国的云计算厂商从起初就提出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包括印尼,大公司通常的决策是这地方不错,我要布局过去。”马志强说。
目前,中国在海外比较盛行的行业是,传统互联网业务,如小米、OP-PO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以及游戏,马志强认为,最初云计算厂商出海,也是在不断试错,从不断试错中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哪些地方不可以。”如果在青云的客户群体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出海,出去也是会不断踩坑,甚至帮倒忙。”
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达到了可以出海的水平,特别是泛金融、制造业。也正是因为客户海外业务需求增长,青云看到了这块可以想象的空间。
马志强描述着他眼中看到的印尼市场,其实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国,”我们其中还有一类客户是电商,都在快速参照国内打法,如做双十一,在东南亚市场把这种类似的风潮弄起来,是很好玩的,我们现在很大一部分公有云的客户群就是这样。”
但在印尼的云计算市场,除了这些国际排名比较靠前的云计算厂商外,阿里、UCloud也在,”市场上有十几家的竞争对手,比拼起来很辛苦了。”马志强说,但我们国内几万家的客户,大部分是真的”走出去了”,不再简单试错,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客户目的地非常明确,要做的客户群、主体也非常明确。
在去年年底,青云还是确定了要做印尼市场这件事情。
“今年年初,我们的一个客户向我们提出的诉求,他是做零售行业的,在印尼的零售门店有六家,门店里安装了摄像头,但录像却看不了,全是马赛克。我们去印尼调研这件事情,了解到其六个门店安装了五家运营商的网络,这样根本没法互联互通。”马志强举例说,但底层技术这些事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门店连到我们云平台,用我们云平台给客户实现访问。
三个Local
“在去年决定这事后,包括初步考察等一系列的布局后,今年一年内我们去了至少5、6批人,除了之前做的初步考察,还对数据中心的选址、建设、合作洽谈,包括当地的面试、沟通等。”马志强说。
马志强认为三个Local非常重要,即本地的产品、本地的团队和本地的决策。”青云的业务板块,如果只做一个板块——公有云,我不需要三个Local,只要有一个运营在海外布局就好了,客户自己找过来就好了,我们有了三个Lo-cal才能做起给这些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服务。”
记者了解到,青云在印尼的团队初期大概3-5人。”这些人基本是偏前端的,负责区域业务拓展、合作伙伴洽谈,后端技术我们并不需要在当地有人。”马志强解释,只有当地的人员才了解当地人的习惯,我们现在对于前端的调整,每周会有一次例会,专门为海外产品做调整。
但更为重要的是,马志强称,”你看今天在中国的外企,犯了一个共同毛病——本地人决策不了,本地团队负责人只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传话,他没有决策权,但国外不能足够了解市场,不了解该投入哪些方向,这样根本做不成。”
一位原微信员工对记者称,当时微信的出海是2013年,微信大概是2011-2012年兴起,2013年要更新版本,那一年主要竞争对手是Line、Skype、FacebookMessenger,竞争对手的打法也不少,最终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文化问题。互联网公司出去,他面临第一大问题是文化问题。
其实,中国云计算厂商走出去的另一侧,也在参照国外厂商进入中国的”踩坑”经验。提到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国外厂商,就不得不提亚马逊,亚马逊以电子商务起家,在云服务、AI、医疗等领域稳中有序的开枝散叶,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能量。AWS在2016年入场中国,相比国内头部厂商的布局,进入时间较晚,其业务在中国却并不突出,在业内人士看来,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要适应中国市场的运行规律。
马志强称,起初团队的探讨也是很激烈的,他认为在国内青云最厉害的领域是泛金融,但在印尼泛金融根本搞不定。”所以青云放开了决策权,给印尼的负责人决策权,可以决定市场投放要做什么,主打哪些渠道,包括定价都可以自己定。”
此外,马志强强调,对于云计算厂商,核心技术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比较冷门的,需要大家关上门研究技术,经历漫长的岁月,不断往前演进,这才有一定的成果。踏踏实实把技术的东西真正做出来,这是今天国内最迫切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