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几番对小米新品的猜测和讨论之后,小米如约举办了2015年度的旗舰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和新机密集的冬天,即使是一直走在舆论顶端的小米也似乎难以激起人们的太多期待,而小米这次的发布会却出乎意料的向外界传递出了新的信息:改变。
其实从雷军系近半年的频繁投资就可以看出小米的改变,小米模式被竞争对手们消化吸收甚至后来居上,再加上国内外同行的围追堵截,小米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今天透过小米的新品发布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米的变与不变。
价格之变:品牌溢价并非不可行
前几代小米手机创造的1999元神话像魔咒一样制约了小米的发展,1999元对用户的心理冲击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小米功成名就之后,特别是魅族、荣耀用更低价的跟风,小米在经过米4的缓冲之后,终于在小米Note的身上放弃了2000元以下的定价策略。
对于用户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新机的售价,小米Note标准版2299元和顶配版3299元的售价估计在不少人的意料之外。先不谈小米Note的配置问题,魅族之辈在价格上死磕小米的同时,小米的不理睬策略着实让人另眼相看。正如我以前所说,魅族的敌人是小米,而小米的对手不只是魅族。对于小米而言,既要保证自己的利润又要在产品设计和做工上下功夫,还要为海外产品支付各种各样的专利费用,低价取胜的老路显然已不可行。
小米在名利双收之后,已经不安于走薄利多销的老路,从雷军的微博里已经可以看出小米对OPPO品牌溢价战略的向往。从OPPO N3、华为mate 7在高端售价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可以看出,国产品牌在产品质量过硬营销得当情况下,依然有能力争夺高端市场。小米Note顶配版3299元的售价已经透漏出小米要走品牌溢价的思路,不过鉴于用户反应2299的小米Note保守的进行了缓冲作用。而小米过去一年在线下渠道上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品牌溢价策略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设计之变:无设计转向大众审美
在小米3之前,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成了小米的口号,小米3对诺基亚的致敬更是沦为笑柄,小米4的工业设计却以可圈可点,但离引领风骚还差的远。与前几代相比,小米Note的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从发布会的文案介绍来看,小米Note采用了金属边框+双面曲面玻璃,前面板为2.5D玻璃,后面板是3D玻璃,整体厚度做到了6.95mm,屏幕尺寸也增大到5.7寸,类似于HTC UltraPixel技术的400万前置相机也是亮点之一。总的来说,虽然小米Note在设计上处处可见借鉴的痕迹,而这些无疑是符合大众审美的。正如雷军所说,小米Note是迄今为止最美的小米手机。
在小米创立之初就有人预言小米试图通过无设计降低产品成本从而立足市场,而后集中精力推出一款精品出来。对比同时期的国产旗舰手机,小米Note也只是在拾人牙慧迎合大众审美,并没有太多的突出之处。在没有实力做好工业设计的情况下,向大众审美屈服,从而取百家所长,的确是一个保守而安全的方案。
模式不变:顶配加抢购的老套路
前面说过小米在设计和定价上的改变,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小米已经着手于线下布局,但线上销售仍然是销售的主要渠道,至少在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上是这样。高定价值得肯定,却也是依靠顶端配置换来的,用户是否买账还不得知。可以说小米变的是思路不变的是模式。
首先从小米Note顶配版的配置来看,高通骁龙810 8核64位处理器、夏普/JDI 2K极清屏、4GB LPDDR4内存、64GB eMMC5.0存储、光学防抖相机以及独立HiFi模块,俨然是当前智能手机行列的最高配置。虽然在定价上创造了小米手机的新高,也可以看做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典型标志,而和配置相对中庸的OPPO N3和华为mate 7相比,小米的底气还不够。追逐顶配似乎成了手机发烧友一大特点,同样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在缺席了上代发布会之后被重新提起,不知道是回归还是退步。
在购买方式上,虽采用预约购买之名,实质上也是事先预约获得购买资格,而后在销售当天进行排队购买,和以往抢购的模式并无太多不同。几乎所有走互联网模式的手机品牌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抢购的模式,小米开了先河,而后荣耀、魅族、一加等均是如此。小米在销售模式上并没有错,但抢购已经广被用户吐槽,我们期待看到小米在销售模式上的诚意。
目标不变:小米不只是手机公司
小米Note是这次发布会的主角却并不是发布会的全部,无论是发布会刚开始和美的的暧昧、小米智能模块的推出以及最后小米耳机和小米小盒子的发布,都可以看出小米不只是家手机公司。
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的野心在小米智能开放平台和小蚁相机、小米净化器等产品的身上已可窥见一二。和美的的互投以及小米智能模块的推出,小米正式向传统电器厂商伸出了橄榄枝。几乎所有贴着移动互联网标签的科技公司都在试图打造智能硬件的入口,小米通过数亿的MIUI终端、适用于传统家电的智能模块、基于智能硬件的云服务,似乎比BAT的方案更加可行。如果能够吸引到更多传统家电厂商的加入,小米想要成为智能硬件领域的入口级公司可谓事半功倍。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是小米为打造智能设备生态链向外界发出的口号,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想抓住智能硬件的机遇,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佬都在做关于智能硬件的黄粱美梦。小米的愿景固然美好,但成败或许只在一瞬之间,即使在物联网时代,国内厂商依旧无法做到系统和硬件上的独立。
从产品定价到工业设计,小米的改变已十分明显,而用户会为小米的转变买账吗,竞争对手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