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甘肃地区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不乏独特的发展资源,如何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甘肃电信扶贫工作的关键一环。
解心结谋出路 驻村干部带头算经济账
今年8月,甘肃临夏将台村的村民后尕浪社安生平忙得不亦乐乎,“地里的50亩当归,又是一笔大收成!”临夏分公司将台村驻村干部蒋小龙告诉记者,这些年村上大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过,当年为了实现“因地制宜选产业,真金白银实落地”这个目标,驻村干部们可是下足了“绣花”功夫,算经济账是驻村干部们进家入户做思想工作的“重头戏”。
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不少村里人的“心结”还是在于缺乏产业发展的信心。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中“没钱干”“不会干”“闷头干”“不白干”等核心难题,甘肃电信着力构建了特色产业、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产业扶贫“五大体系”,为产业扶贫搭建起了“四梁八柱”,为群众稳定脱贫、长久致富保驾护航。短短几年,村里不少贫困户不仅依靠产业种植脱了贫,而且家家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电商扶贫按下快进键 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咱作为通信运营商,就该利用网络架起村民致富的桥梁!”村书记杨小兰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农产品的“新销路”,“最强带货”成了临夏的热门话题,不少网友称:“抢得刺激,买得上头,收得开心”“电商+农副产品+扶贫攻坚,必须支持”。养鸡户杨广辉说:“咱的土鸡品质优,价格高,销量特别好!”这些年,电商扶贫按下了快进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驻村干部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现有“流量”盘活,转化为消费扶贫的新引擎。就连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不少扶贫干部“带货”的平台。
“我们一家掌握了脱贫的技能,娃娃们也有了追求梦想的自信。”东乡县关卜乡叶家村十社贫困户张万家这样说。因为贫困,张云和曾以为自己将走不出这环绕的大山。但东乡的教育扶贫政策让他的人生出现转机,“雨露计划”等教育补贴政策和助学贷款,大大减少了家庭对于教育的支出。21岁的他如今就读于兰州警察学院,在省会城市开启了人生的梦想之门。
扶贫先扶志 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村里不少家庭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许多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临夏分公司驻村队员张自武告诉记者,鼓励贫困户前往外地务工也是脱贫的重要路径。这些年,村里明确了就业扶贫工作方向、完善了就业扶贫工作机制、创新了就业扶贫措施,全力以赴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他们自带创新基因,在各级政府的政策、项目、资金等的支持下,发奋努力,立志思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按下幸福生活的“重启键”,书写出自己成功的“脱贫故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多工种就业,脱贫从此有了“压舱石”和“稳定器”。
危房改造暖民心 凝心聚力决胜“最后一公里”
“孩子在外打工,不放心家里,我们就视频哩!”东乡县关卜乡叶家村五社赵爱比由经常和在西宁打工的赵吾则勒视频。看着家里住上了明亮的砖木结构房,看上了大彩电,赵吾则勒高兴得合不拢嘴。之前村里的房子很多都是土墙瓦房,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垮塌了,越到后面住着越不安心,通过危房改造终于把房子弄好了,了却了他们的一大心愿。
改的是危房,暖的是民心。通过几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危房问题得以解决,住房安全得到保障,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为实现其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从扶贫干部到贫困群众,都感受着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带来的幸福和喜悦。农村危房改造进入扫尾期,凝心聚力才能决胜“最后一公里”。
对于曾经的贫困户赵爱比由而言,从年收入不到3000元到年收入向50000元迈进,家里的日子好了很多。13亩玉米地将收获大约15000斤玉米,他的牛羊会被喂得肥壮结实,他坚信这将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你看,这片地不就是希望吗?”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