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从历史看中国EDA崛起之路

  作者:黄乐天,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

  1. 日蚀之阴——写在前面的话

  2016年3月,从某EDA国际巨头流出的一封针对中兴通信的内部邮件,掀起了一次小小的波澜,拉开了公众对中兴事件和EDA的关注。但EDA在这一事件中的身影,很快被产业其他方面的新闻所吸引,毕竟2016年的芯片行业,依然多姿多彩,芯片市场依然欣欣向荣。暗流涌动下的中国芯片市场,貌似一片平和。

  2018年中兴通讯再生曲折;2019年5月16日华为事件爆发,产业情绪被推向高潮。到如今,近147家中资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其中不乏芯片企业,EDA作为芯片产业链最上游的技术,是可以“一剑封喉”的大杀器,成为最好用、最高效的“卡脖子”工具。于是,这个被美资三巨头高度垄断,全球只有2万从业人员,小众到从业人员家人都不太了解的产业,急剧窜红,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资本立刻抓住了这其中的机遇,迅速向EDA聚集。长期以来在研发中艰难前进且默默无闻的国产EDA终于等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据产业界朋友告知,已有接近50家大大小小的EDA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还不包括那些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成立的。这个窄众的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红火。

  但红火之下必有隐忧。EDA是一个市场规模虽然小但技术流程很长的产业,需要种类繁多的软硬件工具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工具链,以三巨头之一的Synopsys为例,其完整覆盖芯片全设计流程的工具链号称有500多种。但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国内EDA公司只是在“点工具”上有所突破,做得相对较好了也只是突破了多个“点工具”,仅有几家公司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具链,但也尚不足够先进,整体来说国内EDA技术积累很浅。

  从三巨头中的Synopsys和Cadence的财报来看,这两家公司每年花费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营收总额的35%以上,Synopsys的研发投入更是惊人的十亿美金级别。非常明显,研发资金和技术是一家EDA企业能够正常运转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目前国产EDA公司技术积累较浅的问题应该如何破局?很多的朋友跟我讲,资本可以,因为参考国际三大EDA巨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只要有了钱,就可以并购技术,于是资本和技术两个轮子就有了,企业就可以往前走了。笔者不是投资人,也没有深度关注资本市场,我无法从投资的角度来表示这种说的对错,我只是想以我所了解的EDA行业和技术,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供大家闲暇之余讨论的时候,提供一些素材。

  2. 它山之石——三大家发展历程中的并购史

  诚然,EDA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就连三巨头之一的Cadence,都是再1988年由ECAD Systems和SDA Systems两个公司合并而成。以Cadence/Synopsys/Mentor为代表的EDA企业,从80年代开始一直发展到今天(Mentor于2016年11月被西门子收购)确实经历了大量的并购过程。有人统计过,在过去的30年中,发生在EDA行业的并购近300次,鼎盛时期一年发生过20次左右。笔者简单地统计了三大EDA公司的并购事件,因为篇幅和时间的关系,并没有穷举。即使是一次不完全统计,也可以看到一窥并购是EDA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图1、图2、图3分别展示了三大EDA公司主要并购历程且(并购历程立足EDA,仅对IP以及软件安全公司部分抽取)。

  Synopsys的部分并购:

从历史看中国EDA崛起之路

  Cadence的部分并购:

从历史看中国EDA崛起之路

  Mentor的部分并购:

从历史看中国EDA崛起之路

  EDA巨头并购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有二,其一是通过并购补全自己的工具链、另一个则是将潜在的挑战者“扼制”在萌芽状态。在众多并购中不乏改变EDA历史走向和产业格局的案例,其中最经典的无外乎Synopsys在2001年底以7.8亿美金收购Avanti。当然,也许众多的人更感兴趣是Cadence和Avanti发生在硅谷丛林的那场世纪诉讼,但很少人会特别关注到Synopsys通过收购Avanti,一举补齐了数字集成电路EDA全流程所需要的团队和技术,并一举获得了芯片后端布局布线近四成的市场。正是这场收购改变了传统上“Synopsys占前端,Cadence占后端”的格局,让Synopsys在进入到后摩尔定律时代之前完成基石技术的布局。不知道后面是否有人问过当年主导这一事件的Cadence CEO, Joe Costello作何感想,如果他当年在胜诉以后收购Avanti,是不是历史会因此而改变?

  历史没有如果,但至少Synopsys在2004年起诉Nassda以后,以直接收购了Nassda来了解这场官司,没有留给Cadence或Mentor机会。纵然2004年的Synopsys产品列表中SPICE仿真器家族已经人满为患,纵然Nassda的技术、团队对Synopsys的意义没有那么重大,Synopsys依然毫不犹豫地拿下了Nassda,因为他们要的是Nassda的几个代表性客户来来拓展业务。这两个发生在Synopsys公司身上的例子分别体现了“补全产业链”和“在萌芽状态消灭潜在竞争者”两个并购最主要的目的,也有力的证明了并购在EDA行业中发挥产业整合能力。

  3. 明珠暗投——那些并不成功的并购案例

  但是,当认真回顾那些并购,能够为企业带来荣光的、实现1+1>2的案例其实屈指可数。毫无疑问,前面谈到的Synopsys收购Avanti是整个EDA历史上最成功的一起并购。Cadence在2011年收购Altos应该也是不错的并购,将Cadence的流程与Foundry进一步捆绑,为后续Cadence在先进工艺上的发力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然而纵观历史,除了光鲜的买买买,并购之后的整合却大多一地鸡毛。并购后技术良性发展的例子少之又少,无疾而终者占很大一部分,更不乏极为失败的案例。如Cadence在2005年收购Verisity,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Cadence希望通过该收购在下一代高级语言上领先产业,重塑Cadence在前端验证的荣光。从收购Verisity的主要工具Specman支持的E-Language就知道,该公司在此领域的野心不小,认为E语言是要比C语言高不止一阶的高级语言(C和E中还隔着一个D呢)。但是,事实证明——没有最好的语言,只有最适合的语言,SystemVerilog最终成为事实上的产业标准语言。随着SystemVerilog的尘埃落定,让Synopsys的VCS仿真器结合VMM后一骑绝尘。而Cadence收购Verisity以后在E语言上的纠缠不清,浪费了收购成本不说,还赔上了巨大的时间成本。时至今日,Cadence为了打破VMM的垄断依然做着不屈的努力,为改变这一事实而努力奋斗着。

  Synopsys在模拟领域的拼搏也有目共睹,然而直到现在,Synopsys在模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依然极其微弱。即使当年以一己之力,凭Laker将Cadence Virtuoso平台打得丢盔弃甲的Spring Soft,被Synopsys收购之后也销声匿迹了。到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Synopsys在2012年的收购大年中,还收购过的当时被寄予厚望的掩膜校准仿真功能工具Rsoft和模拟EDA工具Ciranova?当年被誉为SPICE仿真器界一股清流的BDA,在单核时代踢馆Hspice和Spectre,几乎未有败绩。但在2014年并入Mentor以后,产业满以为Mentor会借多核并行计算的东风,能让BDA达到更高的高度,但现实却让人唏嘘。

  4. 欲速不达——中国EDA软件厂商现阶段大规模并购的危害

  EDA在过去30年的并购史,是否可以参照作为国产EDA的成功之路?也许深究国际EDA巨头并购背后的原因,对比我们现在的产业环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提到国际EDA的并购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取技术和团队来补全自己的工具链;二是获取市场和客户来预防潜在的竞争对手做大。那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对当前国产EDA的状态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A) 现阶段中国EDA公司能够买得到好的技术吗?

  应该说2016年以前,我们确实买到一些技术。但随着地缘政治的恶化,西方国际社会已经对出口管制一再的收紧,最近的一次跨国收购,福建宏芯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Aixtron)被美国直接叫停。很显然,再想从国际上直接引进技术或者是购买公司的难度进一步扩大,任何海外有价值的标的,都会因为西方社会的政治干预而引入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名义上留有可以申请的渠道,但是审批的时间和可能的结果,将会是中国EDA企业难以承受的成本。在此形势下还能够合法购买的,一定是那些被西方国家认为“无足轻重”的技术。在EDA这个技术高度集中的产业,这些“无足轻重”的外围技术到底有多少收购的价值,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的话题。因此,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中国EDA企业想靠并购尤其是并购欧美背景的企业来快速发展自身,肯定会遇到一个窘境:看上的标的没有渠道可以并购,而能并购的标的又没有太大的并购价值。

  那么直接并购国内的企业是否可行呢?数据显示,全球EDA从业人数在2万人上下,而国内从事EDA软件开发的工程师约1500人,其中多数集中在国际EDA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真正为本土EDA做研发的人员不到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EDA产业受到政策的倾斜和资本关注,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涌入该领域。但人才不是一日之功,越来越多的新兴公司其实在客观上进一步分散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研发力量,新兴的公司会形成一个个“小舢板”而非“航空母舰”。把小舢板绑在一起是否能形成“航空母舰”? 18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给出了答案。

  (B) 现阶段中国EDA公司买得到的技术有客户吗?

  Synopsys总是盯着细分领域的第四名进行并购,背后其实就是客户的因素,收购这样的公司能够带来直接的市场和收入。该公司在2012年掀起并购浪潮,次年的营收一跃而上,抵达20亿美元的台阶,这其中毫无疑问有大肆并购的贡献。除此之外,客户是检验技术的唯一真理,一个技术或产品,有产业客户导入,意味着已经有人进行了评估并认可了技术的成熟程度。EDA是一个高度依赖产业迭代的技术,没有客户的技术是没有未来的。很遗憾,国内并没有哪个EDA技术和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份额。

  (C) 现阶段中国EDA公司有整合并购技术的能力吗?

  国际EDA巨头有底气进行数量庞杂的产业并购,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就是他们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整合能力。

  EDA经过近三十四年的发展,Synopsys/Cadence/Mentor早已经形成了全流程的平台性技术。任何的新技术在他们内部早已有团队在研发,有同类型的产品已然在市场迭代,同时还有强大的平台型技术基础,还有对口专业性人才。当基于市场或技术的考虑,着手并购外部的公司和团队以后,他们有成熟的基础来整合并购。即使技术整合失败了,他们本来也还有成熟的内部技术存储和相近的技术路线,不会伤筋动骨。现阶段我们中国的EDA公司是否已具备这项能力?我认为华大在模拟技术领域是有能力并购的,因为华大九天已经拥有了相对完整的模拟集成电路全流程解决方案。而除华大以外,绝大部分的国产EDA公司都是局部解决方案或点工具提供者,他们在并购的时候需要好好考虑自身的整合能力。

  5. 正道的光——写在最后的一点建言

  知名的科普工作者袁岚峰老师在一档科普节目中,谈及要如何发展我国集成电路时,提到了一个词——“走正道”!节目中其他内容不在文中赘述了,但这个理念笔者深表认同。

  把“小舢板”强行组成“航空母舰”不可为,只有把“小舢板”发展壮大,成为“驱逐舰”、“巡洋舰”甚至于“航空母舰”,才有可能去组成“航母战斗群”。

  在此时刻,各大国产EDA公司应该走“正道”,更为努力的夯实内功,加快自身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发展,推进自身的内部建设和成长。在“正道”上快步疾走,而不要奢望抄“近道”。“近道”在硬科技研发领域,往往荆棘丛生。

  关于作者

  黄乐天,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架构与系统级芯片设计,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CCF A 类期刊)等高水平期刊和CODE+ISSS、FCCM、ASPDAC、ISCAS等顶级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 余篇,申请专利11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装备预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重点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曾荣获Altera公司(Intel PSG)金牌培训师、 第七、第八、第十二届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电子科大网络名师等称号。先后担任过国际会议ICICM 2016年Publicity Chair, ISOCC 2016年Session Co-Chair、APCCAS2018 Special Session Chair等学术职务。

  (责任编辑:admin)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赞(1)
分享到: 更多 (0)
网站地图   沪ICP备18035694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