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搜狐科技 黄阳
8月20日,贝恩公司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亚洲出行行业坎坷的盈利之路》。研究发现,2018年中国智能共享出行行业总体增势趋缓,贝恩公司针对出行企业盈利难问题总结出四大盈利手段,报告中,自动驾驶被列为有望颠覆出行市场的重大技术。
在活动的采访环节,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业务和汽车业务主席曾伟民对搜狐科技表示,滴滴把自动驾驶部门独立成分公司不代表未来它会和主业务分开上市,在自动驾驶领域,滴滴可以整合OEM(整车产商)和一些关键技术。“也不一定说它有什么优势或者是劣势,最重要还是看这个生态系统是不是能搭得起来,其他高科技跟无人驾驶电子软件、硬件,这些本来就不是OEM有的,到最后还是合作的形式把不同的部分整合达到最终的产品。”
根据贝恩公司研究,2018年中国智能共享出行行业总体增势趋缓。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三大领域发展严重放缓,仅即时配送企业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交易总额在2018年实现了40%的增长。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导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此前,行业巨头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发生两起乘客遇害案件令乘客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法规政策不断收紧的背景下,出行行业下行趋势预计仍将延续。
对于想要破解盈利难题的出行企业,贝恩公司针对网约车市场总结出以下四大关键盈利手段:极致运营、区域聚焦、相邻扩张、持续创新。
极致运营方面,出行企业还必须解决运营亏损难题。贝恩研究发现,Lyft的单均运营亏损高达45%左右。尽管大幅提高乘客车费和平台抽成可以弥补某些成本的大项开支,但在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例如中国,这一方法未必可行。出行企业只有在企业内部不断优化,积极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例如,网约车公司可能有机会通过投资电动车车队来提升利润,贝恩公司针对中国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举措可降低约65%的燃油成本。2018年到2020年,中国充电站数量预计将增加六倍以上,而在东南亚充电站目前仍十分罕见。
区域聚焦方面,区域密度对网约车业务的盈利至关重要。网约车公司应该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运营成本。在中国的高线城市,网约车公司的渗透率正在临近饱和点,这就意味着公司应该将业务重点转移至低线城市,去那里争取高增长机会。
相邻扩张方面,对大多数网约车龙头企业来说,建立“全平台”模式尤为重要。他们可以通过向电动滑板车或即时配送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出它们在算法和平台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东南亚,Grab为了拓展业务版图,已经开始测试旗下支付服务GrabPay。
持续创新方面,网约车公司将通过平台实现人车互联,在未来增值服务和数据领域,扮演重要的“守门人”角色。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企业若能精准地制定战略布局,将有望颠覆全球出行市场,走上规模化盈利之路。例如,拓展云服务领域机会,基于个人资料和位置信息进行精准营销从而实现乘客数据变现等。
贝恩公司提出,对做好准备的企业来说,自动化驾驶技术的潜力巨大。随着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企业目前的创新优势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活动最后,曾伟民和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刘湘平接受现场媒体采访,回答了关于网约车平台国际化、运营亏损、规模化等问题。
对于滴滴国际化战略问题,刘湘平表示,滴滴扩张和收缩的两个角度是同时在做的一个事情,一方面来说它在中国市场份额可以占到85%以上,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垄断的地位,这样的情况下它也会挑选寻找一些国际市场的扩张机会。“过去这几年国际的这些玩家虽然一直在讲国际扩张这个事情,但实际的步伐还是比较审慎的。”
曾伟民则表示,国际化要和当地情况相结合:“如果在当地有占了95%市场份额的对手,你从零开始拿5%跟人家打,成功的机率是挺低的,但是当地如果没有95%的玩家,或者你可以通过收购并购一进去你就是50%、60%的玩家,那就是不一样的事情。”
对于网约车平台亏损与规模化问题,刘湘平表示,人力是其亏损的共同原因,而规模化不等于盈利。“对于出行平台来说规模化肯定是能够带来一定的优势,比如后端管理成本的分摊、平台研发费用的分摊等,这些好处是现实存在的,只是说这样的规模,不是你有了规模就盈利了。”
曾伟民表示,规模化能带来更高的的话语权和成本架构。“为什么大部分规模行业规模越来越高都能赚钱,这是什么原因?第一个是你有更高的话语权,可能在价格的控制各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你是龙头,你应该能操控价格的,第二个部分是成本的架构,每家公司有一部分固定的成本有一部分浮动的成本,我们看到很大的成本是浮动的,固定平台的费用占了20%多,这20%多哪怕都是给摊分掉了还是不够,所以它的影响没有达到越大肯定就是能赚钱的水平,这跟它的成本架构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