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也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墨迹天气在相关领域一直走在行业尖端。
近日,墨迹天气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智慧气象、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层面进行战略合作,成立“智慧气象”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此外,墨迹天气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将充分发挥在学科、人才、技术和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在共同推动“智慧气象”发展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墨迹天气在气象服务领域的领航地位。
发挥校企双优势 推进气象服务能力输出
据了解,此次双方合作建立的研究中心实体运营在墨迹天气,墨迹将提供人员工作编制与工作研发场所,并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激励基金。双方将共同组建若干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技项目、专利、及软著作权等的培育和申报,以及共同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有效提升气象服务技术及服务能力输出。
作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天气类应用,墨迹天气在“智慧气象”领域不断探索。2016年,墨迹天气创造性地提出“天气+”概念,以气象大数据为基础,以天气作为入口,提供给用户更多生活化、场景化的服务。与此同时,墨迹天气深入气象数据、气象咨询和气象服务的挖掘,为B端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涉及零售业、快消行业、外卖平台、电力部门等各方面合作。此次搭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人才、技术优势,墨迹天气不仅有望借力人工智能,提升气象服务技术和服务能力输出,还奠定了其在校企合作与智慧气象探索方面的领先地位。
据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此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学科更是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其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在人才资源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势明显,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在教研资源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拥有雄厚的人才及研发平台基础,而墨迹天气拥有灵活的机制、市场对接经验和针对性服务产品的研发能力,两者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能极大的推进气象服务能力输出。
借力科技创新,搭建智慧气象服务利器
“到2025 年,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 亿元。”2014 年的《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描绘了未来商业气象服务的广阔前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如何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找出更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气象服务主体全力攻坚的核心。
智慧气象也已经成为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气象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就是要实现更智慧、更个性、更便捷、更智能的气象服务,践行气象工作“以人文本”的基本理念。与此相呼应,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各大气象服务机构也在积极推进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式服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精细化服务产品,公众穿戴式大气感知装备研发和基于手机客户端、微信个性化定制服务新的气象服务手段不断涌现。
墨迹天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将融合气象及行业数据、人才智慧推动气象领域的科技研发,以此促进气象深度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智慧气象”进行到底。“墨迹天气的发展愿景是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气象数据代入到各个场景服务,结合互联网和未来智能产业,为用户、行业客户和政府提供更好的定制化气象产品和服务,降低天气带来的影响以及经济成本。”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